意思解释
赠别二首
原文展示: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十三岁的少女,正值豆蔻年华的她在春天的初始,正如那嫩芽般清新。春风拂过扬州的十里道路,然而即使卷起了珠帘,也不如面对她的美丽。诗人感慨多情的人似乎总是无情,只有在酒樽前,笑容也显得无比勉强。蜡烛似乎也懂得离别的伤感,默默为人泪流到天明。
注释:
- 娉娉袅袅:形容女子婀娜多姿的样子。
- 豆蔻:指豆蔻树的嫩芽,象征少女的青春。
- 春风十里: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
- 卷上珠帘:指拉起珠帘,象征遮挡和无奈的告别。
- 樽前:酒杯前,表示饮酒时的情景。
- 蜡烛有心:拟人化,表示蜡烛似乎也有情感。
典故解析:
“豆蔻年华”常用来形容女子的青春年纪,源于古代对豆蔻的喜爱和它的象征意义。这里也映射出诗人对少女青春的珍惜与感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晚唐著名诗人,以其清新俊逸、情感细腻的诗风著称。他的诗多描写人生感慨,情感细腻,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杜牧游历期间,常常与友人相聚,离别时的情感交融,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诗中流露出对青春、美好时光的珍惜与离别的惆怅。
诗歌鉴赏:
《赠别二首》以其精致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离别的痛苦和对青春的珍惜。开头两句以少女的婀娜身姿和青春的豆蔻年华为切入点,营造出一种轻快而又美好的气氛,仿佛让读者看到了那位正在盛春中舞动的少女。接下来的句子则转向离别的无奈,春风与珠帘的对比,表现出纵使外在环境美好,内心的惆怅却让这一切显得微不足道。诗中“多情却似总无情”的矛盾感,深刻揭示了情感与现实的冲突,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无奈与失落。最后一句提到蜡烛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离别的悲哀,诗人在离别之际,用酒与蜡烛来寄托自己的情感,这种细腻的描写使得整首诗情感深邃,情景交融,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娉娉袅袅十三余”:描写少女的年轻与美丽。
- “豆蔻梢头二月初”:时间的细节,增强诗的季节感。
- “春风十里扬州路”:美丽的扬州,象征着美好与希望。
- “卷上珠帘总不如”:即使环境再美,也无法抵挡离别的悲伤。
- “多情却似总无情”:情感的复杂,表现对离别的无奈。
- “唯觉樽前笑不成”:酒杯前的强颜欢笑,显得格外无力。
- “蜡烛有心还惜别”:蜡烛的流泪,象征着对离别的惋惜。
-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对比、拟人等手法,如“蜡烛有心”使得静物有了情感,增强了离别的氛围。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青春、离别的描写,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即将离开的人的深刻思念,充满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 春风:象征着新生与希望,带来温暖和美好。
- 珠帘:象征着遮挡与分别,代表着内心的无奈。
- 蜡烛:象征着时间流逝,与离别的悲伤相联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娉娉袅袅”形容的是谁的样子?
- A. 少女
- B. 老人
- C. 花朵
-
“多情却似总无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期待
- B. 无奈
- C. 快乐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
- 王维的《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的《送别》与杜牧的《赠别二首》都表达了对离别的情感,但杜甫更侧重抒发对社会的关怀,而杜牧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细腻描绘。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杜牧传》
- 《中国古典诗词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