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 其五十九》
时间: 2025-01-19 13:26:0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恻恻泣路岐,哀哀悲素丝。
路岐有南北,素丝易变移。
万事固如此,人生无定期。
田窦相倾夺,宾客互盈亏。
世途多翻覆,交道方崄巇。
斗酒强然诺,寸心终自疑。
张陈竟火灭,萧朱亦星离。
众鸟集荣柯,穷鱼守枯池。
嗟嗟失权客,勤问何所规。
白话文翻译:
在岔路口悲泣,哀伤如同那细丝。
岔路分为南北,细丝容易改变方向。
万事都是如此,人生无常无定期。
田地与窦家相争,宾客之间互相盈亏。
世道多变,交情也常常翻覆。
饮酒时强作承诺,内心却总是怀疑。
张家与陈家的火焰已灭,萧家与朱家的星辰也离散。
众鸟聚集在繁茂的树枝上,穷鱼却守着干涸的池塘。
唉,失去权势的客人,苦苦询问应该遵循什么规则。
注释:
- 恻恻:形容悲伤的样子。
- 素丝:指细而柔软的丝,象征脆弱的情感。
- 路岐:指分岔的道路,寓意人生的选择。
- 田窦:指田地和窦家,象征利益的争夺。
- 宾客:指来访的朋友或客人,暗指人际关系的复杂。
- 斗酒:指饮酒的场合,强调当时的豪情与承诺。
- 穷鱼:指生活在环境恶劣中的鱼,象征困境中的人。
- 失权客:失去权利与地位的人,暗喻人生的无奈与失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因其豪放奔放的个性与作品而被誉为“诗仙”。他的诗歌以浪漫主义风格著称,常表达对自由的追求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该诗作写于李白中年时期,正值政治动荡和个人理想未能实现之时。诗中通过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表达了他对世事变迁的深刻理解和对人际关系的思考。
诗歌鉴赏:
李白的《古风 其五十九》以悲怆的笔触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与复杂。开头两句“恻恻泣路岐,哀哀悲素丝”便营造了强烈的情感氛围,岔路口的泪水与脆弱的丝线相互映衬,暗示人生选择的艰难与脆弱的情感。接下来的“万事固如此,人生无定期”更是直白地揭示了人生的多变与无常,反映了李白对命运的无奈与哲思。
整首诗的结构层次分明,诗人通过对利益争夺、友情变迁等社会现象的描写,展现了对人际关系的深刻洞察。“田窦相倾夺,宾客互盈亏”生动地描绘了人们在利益面前的相互争斗,突显了现实的残酷。
在情感表达上,李白通过自我内心的怀疑与反思,展现了他对承诺的无奈与对人情冷暖的感慨。最后两句“众鸟集荣柯,穷鱼守枯池”则以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暗示人生的困境与孤独。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思想,呈现了李白对生命的思考与对人际关系的感悟,体现了他豪放而细腻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恻恻泣路岐:在分岔的道路上悲泣,表达出内心的苦楚。
- 哀哀悲素丝:细丝的悲伤,象征脆弱的情感。
- 路岐有南北:岔路分为南北,暗示人生选择的多样性。
- 素丝易变移:细丝容易改变方向,象征人生的变幻无常。
- 万事固如此:诸事皆然,强调人生的普遍性。
- 人生无定期:人生没有固定的时间,表现出无常。
- 田窦相倾夺:田地与窦家争夺,揭示利益冲突。
- 宾客互盈亏:朋友之间互相影响,关系复杂。
- 世途多翻覆:世道多变,交情也常常翻覆。
- 交道方崄巇:交往的道路常常艰险。
- 斗酒强然诺:饮酒时强作承诺。
- 寸心终自疑:内心却总是怀疑自己的承诺。
- 张陈竟火灭:张家与陈家的火焰已灭。
- 萧朱亦星离:萧家与朱家的星辰也离散。
- 众鸟集荣柯:鸟聚集在繁茂的树枝上。
- 穷鱼守枯池:穷鱼却守着干涸的池塘,象征困境。
- 嗟嗟失权客:唉,失去权势的客人。
- 勤问何所规:苦苦询问应该遵循什么规则,表现出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众鸟集荣柯”比喻人际关系中的聚散。
- 对仗:如“斗酒强然诺,寸心终自疑”,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 排比:整首诗使用了许多排比句,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力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人生的无常、利益的争夺以及人际关系的复杂展开,表现了李白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与对世事的感慨,体现了他既有豪情又有细腻情感的艺术风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路岐:象征选择与人生的多变。
- 素丝:表现脆弱的感情与无奈的命运。
- 众鸟:象征友谊与聚集。
- 穷鱼:象征困境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恻恻”是形容什么样的情感?
- A. 欢喜
- B. 悲伤
- C. 愤怒
-
“斗酒强然诺”中“然诺”指的是什么?
- A. 酒的种类
- B. 承诺
- C. 友谊
-
诗中提到的“众鸟集荣柯”象征着什么?
- A. 困境
- B. 友谊与团聚
- C. 争斗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李白与杜甫的风格差异:李白的豪放与杜甫的沉稳形成鲜明对比,李白多描写个人情感,而杜甫更关注社会现实。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白诗歌研究》
- 《唐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