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寄维扬刘明仲》

时间: 2025-01-08 18:41:23

扬舲瓜步背瓜洲,底处孤亭是玉钓。

蜡烛有心啼别夜,布帆无恙到南州。

黄华嘉节与何事,白发故人分取愁。

赖有沧江知客恨,长年西北望京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日寄维扬刘明仲
——贺铸

扬舲瓜步背瓜洲,底处孤亭是玉钓。
蜡烛有心啼别夜,布帆无恙到南州。
黄华嘉节与何事,白发故人分取愁。
赖有沧江知客恨,长年西北望京流。

白话文翻译

在瓜洲的水面上,船只轻轻摇荡,孤独的亭子旁边是钓鱼的玉钓。
蜡烛似乎也在为离别而悲鸣,船帆安然无恙驶向南州。
黄华的节日与我有什么关系,白发的老友又在分担我的愁苦。
幸好有这条沧江知晓我的离愁,年复一年我只能向西北眺望京城的流水。

注释

  • 扬舲:扬帆航行的船只。
  • 瓜步:指瓜洲,地名。
  • 玉钓:形容亭子如同美玉般清雅,或指钓鱼者。
  • 蜡烛有心啼别夜:蜡烛在夜里燃烧,似乎也在为离别而哀伤。
  • 布帆无恙:指船只的帆安然无恙。
  • 黄华嘉节:指重阳节,黄华是指菊花。
  • 白发故人:年长的朋友,暗示离别的孤独。
  • 沧江:指长江,象征离愁。
  • 京流:指京城的水流,这里象征着思念的对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贺铸,字方回,号秋水,宋代著名词人。他的词风清新俊逸,常以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著称。贺铸的作品多描写离愁别绪、山水田园,深受文人士大夫喜爱。

创作背景

《九日寄维扬刘明仲》创作于重阳节,诗人寄情于水乡的景色,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离别的愁苦。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人们在这一天登高望远,寄托对友人和亲人的祝福与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重阳节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和对离别的伤感。首联“扬舲瓜步背瓜洲,底处孤亭是玉钓”描绘了水乡的宁静和优雅,船只在水面上轻轻摇荡,孤亭旁的钓鱼者突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第二联“蜡烛有心啼别夜,布帆无恙到南州”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蜡烛比作有情的生命,似乎也为离别而啼哭,进一步增添了离愁的氛围。第三联“黄华嘉节与何事,白发故人分取愁”则转向了对节日的感慨,白发的老友在分担愁苦,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谊。最后一联“赖有沧江知客恨,长年西北望京流”则通过沧江的象征,传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无奈,形成了全诗情感的高潮。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宋代诗人的细腻与深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扬舲瓜步背瓜洲:描绘了在瓜洲水域上,船只扬帆行驶的情景。诗人以“扬舲”开篇,展示了离别的旅程。
  2. 底处孤亭是玉钓:孤亭旁的玉钓,增添了宁静的氛围,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
  3. 蜡烛有心啼别夜:蜡烛在夜晚燃烧,情感化地描写了离别之夜的伤感。
  4. 布帆无恙到南州:布帆航行安然无恙,表现了对友人的祝愿。
  5. 黄华嘉节与何事:重阳节的庆祝与诗人内心的孤独形成对比。
  6. 白发故人分取愁:老友的存在,却无法分担内心的愁苦。
  7. 赖有沧江知客恨:沧江作为情感的寄托,了解诗人的离愁。
  8. 长年西北望京流:长年向西北眺望,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拟人:如“蜡烛有心”,让蜡烛具有人类的情感。
  • 对仗:首联与次联的结构相呼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沧江象征着离愁和思念,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离别与思念展开,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愁苦。诗中的情感真挚,既有对友人的祝福,也有深切的思念,展现了浓厚的友情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扬舲:象征离别的旅程。
  • 孤亭:象征孤独和思念。
  • 蜡烛:象征离别时的哀伤。
  • 布帆:象征希望和祝福。
  • 沧江:代表时间的流逝与思念的延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蜡烛有心啼别夜”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喜悦
    • B. 离愁
    • C. 无奈
    • D. 愤怒
  2. 填空题:诗的作者是__,诗中提到的节日是__

  3. 判断题:诗中“黄华嘉节”与诗人的心情无关。(对/错)

答案

  1. B
  2. 贺铸,重阳节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在李白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诗人同样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但其情感更倾向于对家乡的怀念,而贺铸的诗则更加侧重于对友谊的感慨和离别的忧伤。两首诗在情感基调上存在差异,但都展现了深厚的人际关系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