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鸟啼孤戍,烟芜入废亭。
堤成陂水白,雨细稻秧青。
草市少行旅,丛祠多乞灵。
最怜投宿处,微火暮晶荧。
白话文翻译:
山中的鸟儿在孤零的守戍处啼鸣,烟雾弥漫,杂草丛生,废弃的亭子被掩埋。堤坝上积满了白色的水,细雨飘洒在青翠的稻秧上。草市上行人稀少,丛林里的祠庙里有很多人来乞求灵验。最令人怜惜的是投宿的地方,微弱的火焰在黄昏时分闪烁着晶莹的光芒。
注释:
- 山鸟:山中的鸟。
- 孤戍:孤独的守戍,指偏远的哨所。
- 烟芜:烟雾和杂草。
- 废亭:废弃的亭子,象征荒凉。
- 堤成陂:堤坝变成堤岸,水逐渐溢出。
- 细雨:细小的雨。
- 稻秧:稻子的幼苗。
- 草市:乡间集市,行人稀少。
- 丛祠:丛林中的祠庙。
- 乞灵:祈求神灵保佑。
- 微火:微弱的火光。
- 暮晶荧:傍晚时分微弱的光亮。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词人、散文家。他一生致力于爱国事业,经历了北方金朝的侵略和南宋的建立,诗歌多表现忧国忧民的情感,风格豪放而又细腻。
创作背景:这首《山行》写于陆游晚年,正值战乱频繁的时期,诗中流露出对山野自然的热爱与对人世沧桑的感慨。通过描写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环境的感受以及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山行》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山中景象的静谧与荒凉,体现了陆游在自然中感受到的孤独与思索。开篇以“山鸟啼孤戍”引入,鸟鸣声在孤独的守戍之地回响,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接着“烟芜入废亭”,描绘了被杂草覆盖的废弃亭子,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人类的无常,令人感到一丝惆怅。
随着诗句的发展,“堤成陂水白,雨细稻秧青”描绘了自然的生机与变化,白色的水面与青翠的稻秧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春天的气息与乡村的生机。然而,草市上“少行旅”的描写又回到现实,暗示了人们的流离失所和生活的萧条。
最后两句“最怜投宿处,微火暮晶荧”则将情感的焦点转向了夜晚的温暖,微弱的火光在暮色中闪烁,给人一种安全感与温暖的归属感。整首诗在描绘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对比中,流露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与浓郁的乡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鸟啼孤戍:山中的鸟儿在孤零的守戍处啼鸣,表现出一种孤寂的景象。
- 烟芜入废亭:烟雾和杂草弥漫在废弃的亭子周围,象征着荒凉与遗忘。
- 堤成陂水白:堤岸上积水泛白,暗示着春雨的滋润与自然的变迁。
- 雨细稻秧青:细雨洒落在青翠的稻秧上,表现出生命的希望与生机。
- 草市少行旅:乡间集市上行人稀少,反映出人们生活的困境。
- 丛祠多乞灵:丛林中的祠庙吸引了众多乞求灵验的人,暗示人们的无奈与信仰。
- 最怜投宿处:最令人怜惜的是投宿的地方,表达出对温暖的渴望。
- 微火暮晶荧:微弱的火焰在傍晚时分闪烁,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微火暮晶荧”形容火光的微弱和晶莹,传达出温暖与希望。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结构上形成对仗,使得诗句更加和谐。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使得诗歌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本诗通过对山景、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世无常的思考,以及对自然的深切热爱和对温暖归宿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鸟:象征自由与孤独。
- 废亭: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类的遗忘。
- 稻秧:象征希望和生机。
- 草市:象征人世的繁华与冷清。
- 微火:象征温暖与归属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山鸟啼孤戍”描绘的是什么样的环境?
- A. 热闹的集市
- B. 孤独的哨所
- C. 繁花似锦的花园
答案:B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丛祠多乞灵”反映了人们对____的渴望。 答案:信仰
-
判断题:整首诗的基调是乐观向上的。
答案:错误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同样写出自然与人情的交融。
诗词对比:
- 比较陆游的《山行》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山水自然,但陆游的作品更显孤寂与惆怅,而王维则更多展现了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 《陆游全集》
- 《宋代诗词选》
- 《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