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子·咏喇叭》
时间: 2025-01-01 14:08:0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朝天子·咏喇叭
作者:王磐 〔明代〕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唢呐一作锁呐声价一作身价,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
吹伤了那家,
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喇叭和唢呐,音调小但音量大。
官船来往纷乱如麻,全靠你来提高声势。
唢呐的声音如同锁链,声价也意味着身价,
军队听了感到忧愁,百姓听了感到恐惧。
哪里能分辨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眼见的都被你吹翻了这一家,
吹伤了那一家,
只把水吹干,鹅也飞走了!
注释:
字词注释:
- 喇叭:一种乐器,音量较大。
- 唢呐:一种传统乐器,音调高亢,适合在热闹场合演奏。
- 声价:声音的价格,引申为影响力。
- 军愁、民怕:指的是军队和百姓在特定情境下的忧虑与恐惧。
- 吹翻:用声音或气势使某事物失去稳定或引起混乱。
- 水尽鹅飞:形象地描绘了因外力作用而导致的无奈和失去。
典故解析:
此诗并无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官船”“军”“民”等词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不安。诗中提到的乐器则象征着一种社会现象,即声音的力量在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影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磐(约1580-1640),明代诗人,其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绘民间生活,关注社会现实。其作品多以小品见长,常通过生活细节反映社会风貌。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明末社会动荡之际,战争频繁,民众生活困苦。诗中喇叭和唢呐不仅是乐器,也是当时社会混乱的象征,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思考与批判。
诗歌鉴赏:
《朝天子·咏喇叭》是一首通过乐器喇叭与唢呐的描写,反映出明末社会动荡与人心惶惶的诗作。诗的开篇,使用“喇叭,唢呐”这样的并列结构,生动地勾勒出这两种乐器的特点,暗示了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角色。接着,诗人以“官船来往乱如麻”描绘了官府与民众之间复杂且混乱的关系,突显了社会的不安。
“唢呐一作锁呐声价一作身价”一句,富有哲理,既可以理解为声音的影响力,也可以引申为人在权力与财富面前的无奈。诗中“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则深刻刻画了士兵与百姓在战乱时期的恐慌与忧虑,进一步引发读者对当时社会的思考。
最后几句“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在表现社会混乱的同时,也对真伪的辨析提出了疑问,反映出人们在逆境中难以寻求真相的无奈与绝望。“只吹的水尽鹅飞罢!”则用生动的比喻,表现了社会资源的枯竭和人们的困境,给人以深刻的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这句开篇直接点明主题,乐器声调虽小,但音量却很大,暗示它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
描述了官府船只的往来繁忙,表明社会秩序混乱,喇叭和唢呐则是维持秩序的重要工具。 -
唢呐一作锁呐声价一作身价,
通过比喻,将乐器的声音与人们的社会地位和价值联系在一起,体现出声音的影响力。 -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军队与百姓的情感反应,表现出社会的紧张气氛。 -
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提出社会上真伪难辨的问题,引发读者思考。 -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
通过生动的比喻,表现了社会影响的广泛和深远。 -
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结尾点明因社会乱象导致的资源枯竭和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乐器的声音比作人们的命运与价值,富有哲理。
- 对仗:诗中多处运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 夸张:通过“乱如麻”等夸张手法,描绘出社会的复杂与混乱。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喇叭和唢呐在社会中的作用,反映了明末的社会动荡,揭示了人们在权力与财富面前的无奈与恐惧,表达了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喇叭、唢呐:象征社会的声音与力量,代表了混乱与不安。
- 军、民:代表不同社会群体的感受与反应,反映出社会矛盾。
- 水、鹅:象征资源的匮乏与失去,寓意对生活的无奈与困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乐器有哪些?
A. 琵琶
B. 喇叭、唢呐
C. 二胡
答案:B -
诗中“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快
B. 忧愁与恐惧
C. 无聊
答案:B -
诗中最后一句“只吹的水尽鹅飞罢!”的意思是?
A. 资源丰富
B. 社会困境
C. 乐器好听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李白):描绘山水的壮美与人心的惆怅。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通过自然景色反映人情。
诗词对比:
- 王磐的《朝天子·咏喇叭》与白居易的《琵琶行》对比:
二者均通过乐器表达情感,但前者侧重社会动荡与不安,后者则更多描写个人情感与遭遇。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词选》
- 《王磐诗文集》
- 《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研究》
以上内容为《朝天子·咏喇叭》的详细解析,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