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底》

时间: 2025-01-17 09:29:02

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

忽疑行暮雨,何事入朝霞。

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

深知好颜色,莫作委泥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花底
杜甫

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
忽疑行暮雨,何事入朝霞。
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
深知好颜色,莫作委泥沙。

白话文翻译:

在花朵底下,紫色的花瓣扶持着千般花蕊,黄色的花须照耀着万种花朵。忽然觉得是暮色的细雨,怎么会有事物映入晨曦的光彩?恐怕这是潘安的美丽,值得留住卫玠的车马。深知美好的色彩,切忌成为泥沙之下的玩物。

注释:

  • 紫萼:指紫色的花瓣。
  • 千蕊:千种花蕊,形容花多。
  • 黄须:黄色的花须,花的组成部分。
  • 潘安县:潘安,指潘岳,古时的美男子,常用来形容美丽的人。
  • 卫玠车:卫玠,古代著名的美男子,常与潘安并列。
  • 好颜色:美丽的色彩。
  • 委泥沙:被埋在泥沙之中,失去光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世称“诗圣”。杜甫一生经历了安史之乱等重大历史事件,诗作中常流露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风格多变,兼具豪放与沉郁。

创作背景:

《花底》创作于杜甫晚年,时值国家动荡、民生困苦之际,诗人通过描写花卉,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反映出对人世间美丽事物的珍视。

诗歌鉴赏:

《花底》是一首以花为主题的诗作,诗人在花的映衬下,借花抒情,表达对美的感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的前两句以“紫萼”和“黄须”描绘了花的形态,色彩鲜艳,生动形象,展现了春日花开的繁华景象。接下来的“忽疑行暮雨”则以一种略带惆怅的情绪转折,仿佛在思索时间的流逝和美好事物易逝的无常。最后两句提到潘安和卫玠,意在强调美的珍贵和对美的追求。全诗在色彩和情感的交织中,体现出诗人对美好事物的深刻理解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紫萼扶千蕊:描绘紫色的花瓣支撑着千种花蕊,展现花的繁盛与美丽。
  • 黄须照万花:黄色的花须照耀万朵花,形成鲜明的视觉效果。
  • 忽疑行暮雨:表现诗人突发的感慨,似乎在思索花的美丽是否如同暮雨般短暂。
  • 何事入朝霞:询问何物出现于朝晨的霞光中,似乎在感叹美丽与时光的流逝。
  • 恐是潘安县:提到潘安,暗示美丽的事物难得。
  • 堪留卫玠车:提到卫玠,强调美应被珍惜与留存。
  • 深知好颜色:诗人深知美丽的色彩。
  • 莫作委泥沙:希望美丽的事物不要被埋没在泥沙中,失去光彩。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花喻为美好,生动形象。
  • 对仗:前两句和后两句均为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花瓣、花须被赋予了生命和情感,使得描写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花朵的美丽,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反映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隐含了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慨和惋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紫萼:象征着高贵、美丽。
  • 黄须:代表灿烂的生命力。
  • 朝霞:象征着希望和美好的未来。
  • 泥沙:象征着世俗与平凡,反衬出美的珍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潘安县”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 A. 杜甫
    • B. 潘岳
    • C. 卫玠
    • D. 李白
  2.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战争的反思
    • B. 对美好事物的珍视
    • C. 对人生的无奈
    • D. 对自然的热爱
  3. “深知好颜色,莫作委泥沙”这两句的意思是:

    • A. 美丽的事物应该被珍惜
    • B. 美丽的事物是短暂的
    • C. 美丽的事物来自自然
    • D. 美丽的事物不值一提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感悟。
  • 《春望》(杜甫):反映了杜甫对春天景象的描绘与思考。

诗词对比:

  • 《花底》与《静夜思》:两首诗都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但《花底》更侧重于对花卉美的珍惜,而《静夜思》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 《杜甫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