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吴山》

时间: 2025-01-01 14:58:01

第一峰头逢九日,振衣直上莫踌躇。

丹梯苔冷仙人迹,只树云深帝子居。

图画天然看不厌,啸歌自得意何如。

茱萸醉插游丝倦,雁影参差夕照余。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日吴山
作者: 顾禧 〔宋代〕

第一峰头逢九日,
振衣直上莫踌躇。
丹梯苔冷仙人迹,
只树云深帝子居。
图画天然看不厌,
啸歌自得意何如。
茱萸醉插游丝倦,
雁影参差夕照余。

白话文翻译

在九月九日的日子里,我登上了吴山的第一峰,
轻松振衣直上,不必犹豫。
红色的阶梯上苔藓冰冷,留下了仙人的足迹,
只有那深藏于云中的帝子独自栖息。
这自然的美景让我看得不想厌倦,
我在这高处吟啸歌唱,乐在其中。
茱萸花醉了,插在头上,游丝般的倦意袭来,
雁影在夕阳下交错,映出余晖的美丽。

注释

  • 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古人认为这一天登高有助于健康长寿。
  • 振衣:抖动衣服,形容轻松自如的状态。
  • 丹梯:红色的梯子,通常指山石或台阶,带有色彩的意象。
  • 仙人迹:指神仙留下的足迹,暗示此地的灵气和神秘。
  • 帝子:传说中的人物,常指高洁的隐士或仙人。
  • 茱萸:一种植物,重阳节时人们会插茱萸以驱邪避灾。
  • 游丝倦:形容轻松懒散的状态,如同游丝般的飘逸。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禧,字子昇,号云峰,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喜爱自然,常在游历中写诗,表现出浓厚的隐逸情怀。

创作背景

《九日吴山》创作于重阳节,顾禧在此日登高望远,心中感慨自然之美与人生哲理,借景抒情,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九日吴山》是一首充满自然之美与人文情怀的山水诗。诗中开篇即设定在重阳节这一特殊时刻,第一句“第一峰头逢九日”便迅速带出时间和地点,营造出一种节日的氛围。接下来的“振衣直上莫踌躇”则传达出一种意兴盎然的情绪,表现出诗人对于攀登的渴望与从容。

在“丹梯苔冷仙人迹”一句中,诗人通过描绘爬山的景象,表达了对古人足迹的敬仰,这不仅是对自然的感悟,也是对历史的追溯。接着,“只树云深帝子居”一句,隐喻仙人居住的神秘之处,增添了诗的深度与意境。

“图画天然看不厌,啸歌自得意何如”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无尽赞美与陶醉,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对人生的感悟与乐观态度。结尾“茱萸醉插游丝倦,雁影参差夕照余”则用细腻的意象描绘了人们在重阳节中插茱萸的习俗,同时通过雁影的描写,营造出夕阳西下的宁静与美丽,结束得悠然自得。

整首诗在节日的氛围中,表达了对生命、自然、历史的欣赏和对自我的反思,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宋代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第一峰头逢九日:在吴山的最高峰上,正值重阳节。
  2. 振衣直上莫踌躇:轻松地抖动衣服,毫不犹豫地向上攀登。
  3. 丹梯苔冷仙人迹:红色的阶梯上长满了冰冷的苔藓,留下了仙人的足迹。
  4. 只树云深帝子居:只有那高深的云层中,有位隐士独自居住。
  5. 图画天然看不厌:这美丽的自然景色让我看得不想厌倦。
  6. 啸歌自得意何如:在这里我高歌吟啸,乐在其中,何尝不是一种享受?
  7. 茱萸醉插游丝倦:茱萸花醉了,随意插在头上,游丝般的疲倦袭来。
  8. 雁影参差夕照余:黄昏时分,雁阵的影子在夕阳的余晖中交错。

修辞手法

  • 比喻:用“丹梯”比喻攀登的艰难与美丽,形象生动。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人性,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灵性。
  • 对仗:如“啸歌自得意何如”,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重阳节登山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哲理思考,传达出一种追求自由、享受生活的积极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吴山:象征高洁、隐逸的理想之地。
  2. 九日:重阳节,象征长寿与团圆。
  3. 丹梯:色彩鲜艳的阶梯,象征攀登的艰辛与美好。
  4. 仙人:隐士、求道者,象征理想与追求。
  5. 茱萸:重阳节的习俗,象征消灾避邪与生活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重阳节又称为哪一天?

    • A. 八月十五
    • B. 九月九日
    • C. 十月一日
  2. 填空题:诗中提到“丹梯苔冷仙人迹”,表现了对____的敬仰。

  3. 判断题: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 (对/错)

答案

  1. B
  2. 古人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山中问答》:王维

诗词对比

  • 《登高》与《九日吴山》:两首诗都描绘了登高的场景,但《登高》更强调个人的孤独与感伤,而《九日吴山》则突出自然的美与乐观的情绪。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