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韦皋》

时间: 2024-12-29 17:06:05

宣父从周又适秦,昔贤谁少出风尘。

当时甚讶张延赏,不识韦皋是贵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咏韦皋
作者:郭圆 〔唐代〕

宣父从周又适秦,
昔贤谁少出风尘。
当时甚讶张延赏,
不识韦皋是贵人。

白话文翻译

宣父(宣王)曾经从周朝迁往秦国,
在过去的贤人中,谁又能少于他出入风尘(政坛)呢?
当时人们对张延(张良)所给予的赏识感到惊讶,
却不知韦皋(韦氏家族)已是贵族之人。

注释

字词注释

  • 宣父:指的是周宣王,周朝的一位国君。
  • 风尘:指的是政治、世俗活动,象征出入政坛。
  • 张延:指张良,汉初著名的谋士。
  • 韦皋:韦皋是唐代著名的官员,出身于高贵的家族。

典故解析

  • 宣父从周又适秦:历史上,周朝的衰落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而韦皋的身份和背景在这个时期显得尤为重要。
  • 张延赏:张良在历史上以其智谋和才能受到重视,诗中借此引出韦皋的身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郭圆,唐代诗人,生活在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以诗歌见长,擅长抒情和咏史。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唐代社会背景下创作的,作者通过韦皋的事迹,反映出社会对贤才的重视与认识的局限。

诗歌鉴赏

这首《咏韦皋》通过描绘韦皋的身份与遭遇,展示了一个历史人物的深厚背景与社会认知的矛盾。诗的开头以“宣父从周又适秦”引出,既点明了历史渊源,又为下文作铺垫。接下来的“昔贤谁少出风尘”,则指代那些出色的政治家,强调了韦皋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性。最后两句则通过对比,揭示了当时社会对韦皋的身份认知的偏差,表明即使是身居高位的贤人,也常常被世人所忽视。整体而言,诗歌的情感基调充满了对历史的反思与对人才的敬仰,突显出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宣父从周又适秦:提及周宣王,暗示历史的变迁,表达出对历史人物的敬仰。
  2. 昔贤谁少出风尘:强调贤人出入政坛的频繁,韦皋也应是其中之一。
  3. 当时甚讶张延赏:反映出社会对张良的赞赏,突出韦皋的低调。
  4. 不识韦皋是贵人:对韦皋身份的忽视,令人感到惋惜。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宣父从周又适秦”和“昔贤谁少出风尘”,整齐划一,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讽:通过对张延的赞赏与韦皋的忽视形成对比,体现出社会对人才的误解。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韦皋的身世,探讨了历史与现实的差距,反映出对贤才的珍视与对社会认知的批判。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风尘:象征着政治与生活的复杂性,暗示了历史的艰辛与辉煌。
  • 贵人:代表着社会地位与价值的认同,强调了韦皋的历史地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宣父”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周宣王
    B. 汉高祖
    C. 唐太宗

  2. 诗中提到的“风尘”主要指代什么?
    A. 自然环境
    B. 政治活动
    C. 生活琐事

  3. 韦皋的身份在诗中被怎样描述?
    A. 被赞美
    B. 被忽视
    C. 被否定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同样描绘历史人物,传达出对人才的尊重。
  • 杜甫的《春望》:反映了对现实的关注与历史的感慨。

诗词对比
对比郭圆的《咏韦皋》和李白的《将进酒》,两者在历史人物的描写上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前者注重历史的反思与人才的遗忘,而后者则强调豪情与人生的及时行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唐代文人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