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黑山而东望贺兰诸山》
时间: 2024-12-29 17:38:3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矗矗贺兰山,黑山山之尾。
山石殊碅磳,山形何俶诡。
联络受降城,襟带黄河水。
月竁大蒙人,乳酪此趋止。
闻昔胜国时,河套逞奸宄。
非无济时才,长城实自毁。
于今百年间,职贡盛筐篚。
所怪岩壑阴,积雪夏常皠。
朔风卷地来,尘沙障天起。
岂惟昧朝昏,两目苦先眯。
人生行路难,沾襟方陟屺。
白话文翻译
高耸的贺兰山,正是黑山的尾部。
山石各异,形状奇特。
它连接着受降城,环绕着黄河的水流。
月夜下,来自大蒙古的游牧人,带着乳酪在这里停留。
听说昔日盛国时期,河套地区曾非常繁华。
并不是没有适合当时的人才,长城实际上是自我毁灭。
如今经过百年,贡品丰盛如筐篚。
我所惊异的是,那岩壑阴暗,夏季雪常常覆盖。
北风卷起尘土,遮蔽了天空。
难道这只是昏暗的早晚,双眼苦于先睁不开。
人生在世,行路艰难,衣襟沾湿,才得以攀登高峰。
注释
- 矗矗:高耸的样子。
- 碅磳:指山石的形态,奇特而多样。
- 俶诡:形状奇异,变化多端。
- 联络受降城:连接受降城,受降城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地名。
- 月竁:在月光下,竁意为隐蔽、潜藏。
- 河套:指黄河流域的某个区域。
- 奸宄:奸诈、阴险的行为。
- 职贡:指朝贡的制度,古代国家向中心政权进贡。
- 皠:指雪的样子,形容厚重的样子。
- 沾襟:意为衣襟沾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田均晋,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歌作品多以自然景物和历史感受为主题,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观察力。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反映了当时作者对北方边疆自然景观的观照与思考,寄托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人生命运的哲学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贺兰山为起点,描绘了北方山水的壮丽与苍凉,同时又透过对历史的回望,表达了诗人对时局变化的思考与个人命运的感慨。开篇以“矗矗贺兰山”引入,呈现出巍峨的山脉,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接着,通过对山石的描写,引出了山的奇特形态,增强了自然景观的生动感。
随着诗意的展开,诗人将目光投向历史,提及昔日的繁华和现今的凋零,表现出对人事无常的感慨。诗中的“长城实自毁”一句,揭示了历史的悲剧与无奈,令人深思。最后,诗人以“人生行路难”作结,再次转向个人的命运,情感愈加深沉,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人生的艰难与追求的渴望。
整首诗在结构上层层递进,情感上从自然到历史再到人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考脉络,显示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矗矗贺兰山,黑山山之尾:描写贺兰山的巍峨,强调其作为黑山的延续。
- 山石殊碅磳,山形何俶诡:山石形态各异,形状奇特,引发读者的好奇。
- 联络受降城,襟带黄河水:受降城与黄河的连接,展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 月竁大蒙人,乳酪此趋止:描绘游牧生活,反映出人文背景。
- 闻昔胜国时,河套逞奸宄:通过回顾历史,揭示曾经的繁华与阴暗。
- 非无济时才,长城实自毁:指责历史的悲剧,长城的保护功能未能实现。
- 于今百年间,职贡盛筐篚:现今的繁荣,反衬昔日的衰落。
- 所怪岩壑阴,积雪夏常皠:自然环境的严酷,反映出人类的渺小。
- 朔风卷地来,尘沙障天起:北风的侵袭,景象的荒凉。
- 岂惟昧朝昏,两目苦先眯:不仅是早晚的昏暗,人生的困惑更令人难以睁眼。
- 人生行路难,沾襟方陟屺:人生的艰难,努力攀登的坚持。
修辞手法:
- 比喻:山石的形态比喻着历史的变迁。
- 对仗:整首诗的对仗工整,增强了音韵美。
- 拟人:将自然景观赋予人的情感,使其更具生动性。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观与历史变迁,表现出诗人对人生无常和历史悲剧的沉思,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对命运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贺兰山:象征着雄伟与历史。
- 黄河:象征着生命与文化的源流。
- 雪: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沉重。
- 北风:象征着自然的严酷与人生的挑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贺兰山”位于哪个方向?
- A. 西
- B. 东
- C. 南
- D. 北
- “长城实自毁”指的是?
- A. 自然灾害
- B. 人为因素
- C. 经济因素
- D. 政治因素
- “人生行路难”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乐观
- B. 悲观
- C. 迷茫
- D. 无奈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庐山谣》
- 高适《别董大》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与田均晋的《循黑山而东望贺兰诸山》均描绘了自然景观,但前者更多表现出对壮丽山河的赞美,而后者则结合了历史与人生的思考,情感更加沉重。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给读者带来不同的审美体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田均晋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