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早四首》

时间: 2025-01-17 08:38:35

清明未雨下秧难,小麦低低似剪残。

穷巷萧然惟饮水,家童忽报井源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明未雨下秧难,小麦低低似剪残。
穷巷萧然惟饮水,家童忽报井源乾。

白话文翻译

在清明节前,雨水未降,播种的秧苗生长艰难;小麦田里,麦苗稀疏,像是被剪刀剪过一样。偏僻的巷子里显得冷清,只有饮水的声音;家里的孩子突然报告,井水已经干涸。

注释

  • 清明:指清明节,通常在每年的4月5日,是春季的一个节气,代表春暖花开。
  • 未雨:指还没有下雨。
  • 下秧:指播种秧苗。
  • 小麦低低似剪残:小麦生长得很稀薄,像被剪刀剪过一样。
  • 穷巷:指偏僻的巷子。
  • 萧然:形容冷清、荒凉的样子。
  • 家童:家里的孩子。
  • 井源乾:井水干涸。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清明”作为一个节气,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象征着春天的来临与生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克庄,字季真,号白云,宋代著名诗人。他的诗风以豪放、奔放著称,常常表达对社会现象的关注与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春季,恰逢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表达了农民在清明时节对春雨的渴望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关切。

诗歌鉴赏

《春早四首》通过描绘春季清明节前的景象,展现了农民对天气变化的敏感和对农业生产的深切关注。首句“清明未雨下秧难”,切入点直接,表现出农忙时节的急迫和困境。后面的“小麦低低似剪残”,则进一步描绘了田地的萧条,给人一种无奈的感觉。诗中“穷巷萧然惟饮水”展现了周围环境的冷清,仿佛田间的萧条也反映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最后一句“家童忽报井源乾”,则将紧张的气氛提升到极点,井水的干涸象征着生活的困境和希望的破灭。整体来看,刘克庄的诗歌不仅描绘了自然的景象,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与农民的苦闷,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社会责任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诗的开头通过“清明未雨”设定了时节背景,暗示了农作物生长的艰难。
    • “小麦低低似剪残”则形象地描绘了小麦的稀疏状态,进一步强调了自然条件的恶劣。
    • “穷巷萧然惟饮水”,通过细腻的观察,描绘出偏僻巷子的冷清,暗示了社会的孤立与冷漠。
    • “家童忽报井源乾”,突转的情节让人倍感紧迫,井水的干涸象征着生存的困境。
  • 修辞手法

    • 本诗运用了比喻,如“小麦低低似剪残”生动形象地传达了小麦的稀疏状态。
    • 对仗的手法在诗中体现得非常自然,增强了节奏感。
  • 主题思想

    • 诗歌的主题主要围绕农业生产的艰难以及农民对自然变化的无奈与期盼,反映了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

意象分析

  • 清明: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与万物复苏。
  • 小麦:代表了农民的生计,寄托着对丰收的期盼。
  • 穷巷:象征着社会的冷清与生活的压抑。
  • 井水:象征着生活的基本需求与希望,井水的干涸暗示了未来的无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节气是哪个? a) 立春
    b) 清明
    c) 夏至
    d) 秋分

  2. “小麦低低似剪残”中的“剪”指的是什么? a) 剪刀
    b) 剪影
    c) 剪纸
    d) 剪草

  3. 诗中提到的“家童”是指什么? a) 老人
    b) 孩子
    c) 农夫
    d) 朋友

答案

  1. b) 清明
  2. a) 剪刀
  3. b) 孩子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刘克庄的诗更关注个体农民的艰辛,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战争带来的苦难与国破家亡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刘克庄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