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毕侍御宅》
时间: 2025-01-19 16:41:0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毕侍御宅
作者:钱起 〔唐代〕
交情频更好,子有古人风。
晤语清霜里,平生苦节同。
心惟二仲合,室乃一瓢空。
落叶寄秋菊,愁云低夜鸿。
薄寒灯影外,残漏雨声中。
明发南昌去,回看御史骢。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和对人生苦乐的感慨。朋友之间的情谊愈加深厚,仿佛拥有古代人的风范。寒霜之中与友人交谈,彼此的志节似乎也都相同。心中思念二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屋内却只有一瓢清水。落叶寄托在秋菊上,愁苦的云彩在夜晚的鸿雁身边低垂。薄寒的灯光映照在窗外,细雨时不时漏下。明天就要启程去南昌,回头望去那匹御史的骏马。
注释
- 交情:友情,指朋友之间的情谊。
- 古人风:古代人的风范,指具有古人品格与气质。
- 晤语:见面交谈。
- 霜里:指寒冷的天气,象征清冷的情感环境。
- 心惟:心里所思,想念的意思。
- 二仲:指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
- 瓢空:形容室内空旷,生活清贫。
- 落叶:秋天落下的树叶,象征时光流逝与离别。
- 愁云:愁苦的云,象征忧愁的心情。
- 薄寒:指微薄的寒冷,形容天气的寒冷。
- 残漏:残余的滴漏声,形容细雨的声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钱起,字仲明,唐代诗人,曾任职于朝廷,因其才华而受到重视。诗风清新,擅长描写自然与人生感悟,作品常流露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人际关系复杂时期,诗人通过描写与友人之间的情谊,表达对友情的向往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同时也透出一种淡淡的忧愁。开头两句“交情频更好,子有古人风”开宗明义,表明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情感基础,借古人风范来强调友情的珍贵。诗人将友人视为志同道合的伙伴,心中有着深厚的情感联系。
在“晤语清霜里,平生苦节同”中,诗人通过寒霜来传达和友人交谈时的清冷氛围,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两人相知相惜的境况。而“心惟二仲合,室乃一瓢空”则展现了诗人对友谊的重视,尽管生活清贫,但内心的情谊却是富有的。接下来的意象“落叶寄秋菊,愁云低夜鸿”则将自然的变迁与内心的愁苦交织在一起,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最后两句“明发南昌去,回看御史骢”则是诗人即将离去时的回顾,既是对友谊的眷恋,也是对未来的思考。这种情感的交织,既有对友情的珍惜,也有对人生旅途的感慨,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与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交情频更好:朋友之间的情谊愈加深厚,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子有古人风:朋友的气质与古代人相似,表明其品德高尚。
- 晤语清霜里:在寒冷的霜天里,表达了交谈的清新与深刻。
- 平生苦节同:彼此的志趣与艰辛经历相同,体现了相互理解。
- 心惟二仲合:思念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强调了情感的深厚。
- 室乃一瓢空:室内清贫,象征物质的匮乏,但精神却富足。
- 落叶寄秋菊:自然的景象与内心的情感结合,落叶象征离别。
- 愁云低夜鸿:愁苦的情感与夜晚的景象相结合,增添了忧伤气氛。
- 薄寒灯影外:描绘了寒冷的夜晚,灯光投射出温暖与孤独。
- 残漏雨声中:细雨声中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思念。
- 明发南昌去:明天启程去南昌,体现离别的即将来临。
- 回看御史骢:回首友人,表达了对友谊的眷恋与不舍。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自然意象(如落叶、霜)来传达情感。
- 对仗:诗中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落叶与秋菊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友谊的珍惜与对人生的感慨,表达了对情感的深刻思考,揭示了在生活的艰辛与变迁中,真挚的友情所带来的温暖与慰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交情: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 古人风:代表着古代人的高尚品德与气质。
- 霜、落叶:分别象征孤独、离别与时间的流逝。
- 灯影、雨声:体现了夜晚的孤独与思念的氛围。
文化内涵
这些意象不仅展现了自然的景象,也承载了深厚的情感与哲理,反映了唐代文人对人生与友谊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交情频更好”是指什么?
- A. 友情愈加深厚
- B. 经济越来越好
- C. 生活越来越富裕
-
“心惟二仲合”中的“二仲”指的是谁?
- A. 诗人的家人
- B. 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
- C. 两个陌生人
-
诗中使用了哪些意象来表达愁苦的情感?
- A. 春花秋月
- B. 落叶、愁云、灯影
- C. 大海、星空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同样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离别之情,但侧重于对未来的祝福与希望。
- 《月夜忆舍弟》:通过夜晚的意象表达对兄弟的思念,情感更加细腻与深沉。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传记》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