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门上画松,上元、王、杜三相公(一作崔峒诗)》

时间: 2025-01-17 10:16:20

昔闻生涧底,今见起毫端。

众草此时没,何人知岁寒。

岂能裨栋宇,且欲出门阑。

只在丹青笔,凌云也不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昔闻生涧底,今见起毫端。
众草此时没,何人知岁寒。
岂能裨栋宇,且欲出门阑。
只在丹青笔,凌云也不难。

白话文翻译:

以前听说松树生长在涧底,现在亲眼看到它在笔尖上勃发。
此时众多草木都已枯没,谁能知道严冬的来临?
难道它能为建筑添砖加瓦,我只想走出门阑。
只要在丹青的画笔下,凌空而立也并不难。

注释:

  • 涧底:山涧的底部,松树在此生长。
  • 毫端:毛笔的尖端,指绘画。
  • 众草:指草木,此时已全部枯没。
  • 岁寒:指严冬,暗示生命的消亡。
  • 栋宇:建筑物,这里暗指松树的作用。
  • 丹青:指绘画,特指中国传统的水墨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钱起,字仲明,号天池,唐代诗人,活跃于贞元年间。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脱俗,擅长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是“初唐四杰”之一。

创作背景:

《咏门上画松》创作于作者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之际,展现了对松树生命力的赞美,以及对艺术创作的追求。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渴望,反映了唐代文人对山水文化的推崇。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对松树的赞美和对艺术创作的热情。诗的开头“昔闻生涧底,今见起毫端”表明了诗人从听闻到目睹的过程,反映了他对自然的观察细致入微。松树在涧底生长,象征着坚韧的生命力,而“起毫端”则暗示着艺术创作的灵感来自于自然。

在描绘自然时,诗人用“众草此时没,何人知岁寒”来表达冬季的严酷,强调了时光流逝与生命的脆弱。接下来的“岂能裨栋宇,且欲出门阑”则表现了诗人对松树的价值与功能的思考,但他更想走出门阑,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

最后一句“只在丹青笔,凌云也不难”将诗歌的主题升华到艺术创作的层面,强调了只要用心,画出松树的精神并不困难。整首诗将自然与艺术巧妙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与艺术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昔闻生涧底:以前听说松树生长在山涧的底部,表现出诗人对松树的关注。
  2. 今见起毫端:如今看到松树在毛笔的尖端上生长,象征着艺术创作的灵感源于自然。
  3. 众草此时没:此时草木都已枯萎,暗示着冬季来临的严酷。
  4. 何人知岁寒:谁能知道严冬的到来,反映生命的无常。
  5. 岂能裨栋宇:难道松树能为建筑增添力量,表达对松树功能的思考。
  6. 且欲出门阑:我只想走出门阑,追求更高的理想。
  7. 只在丹青笔:只要在绘画的笔下,艺术的表达并不难。
  8. 凌云也不难:凌云而立,象征着追求更高、更远的艺术境界。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松树比作艺术创作的灵感。
  • 对比:通过“众草此时没”与“松树起毫端”的对比,强调生命的坚韧。
  • 排比:后两句“岂能裨栋宇,且欲出门阑”使用排比形式,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生命与艺术的深刻理解,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强调了艺术创作的灵感源于自然的哲学思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松树:象征坚韧与长寿,代表一种不屈的精神。
  • 草木:象征生命的脆弱,强调季节的变化。
  • 丹青:象征艺术创作,体现了诗人对绘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涧底”指的是什么?

    • A. 山涧的底部
    • B. 河流的中心
    • C. 高山的顶端
    • D. 平原的边缘
  2. 诗歌中表达的冬季意象是通过什么来体现的?

    • A. 诗人的心情
    • B. 草木的枯萎
    • C. 附近的景色
    • D. 诗人的追求
  3. 诗的最后一句强调了什么?

    • A. 自然的美
    • B. 艺术创作的难度
    • C. 追求理想的渴望
    • D. 生命的脆弱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杜甫《登高》:同样展现对自然的思考,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
  • 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山水意象,表达宁静与和谐,体现出与自然的融合。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