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东西门行》
时间: 2025-01-17 09:11:3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却东西门行》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
奈何此征夫,安得驱四方!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
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
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白话文翻译
鸿雁从边塞北飞出,飞往人烟稀少的地方。
它们振翅飞行万里,自由自在。
冬天时它们吃着南方的稻谷,春天又返回北方。
田野中有转蓬,随风远远飘扬。
我与故乡的根源早已断绝,万年也无法相当。
这征战的士兵,怎么能够驱赶四方的敌人!
战马不解鞍,铠甲始终贴身。
岁月渐渐老去,何时能回到故乡?
神龙藏在深潭,猛兽走在高岗。
狐狸死后总是回到自己的老家,故乡怎能忘记?
注释
- 鸿雁:指北方的雁,象征游子思乡。
- 无人乡:人烟稀少的地方,反映孤独的心境。
- 转蓬:一种随风而动的草,象征漂泊不定。
- 征夫:指征战的士兵,表达了对战争的无奈和思乡之情。
- 首丘:狐狸死后会回到自己的老家,意指对故乡的眷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号阿瞒,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是魏国的奠基人之一,因其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而被后世称为“魏武帝”。曹操的诗歌以豪放、雄浑著称,常常表达对英雄气概和家国情怀的追求。
创作背景
《却东西门行》创作于曹操征战生涯的某个阶段,诗中反映了他在战争中的孤独感与对故乡的思念。诗歌呈现出士兵在戎马生涯中无法回归故乡的无奈,表达了对战争和离别的深刻感慨。
诗歌鉴赏
《却东西门行》是一首极具情感深度的诗作,诗中通过鸿雁的飞行,象征着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与归属感。诗的开头,鸿雁在北方边塞出发,寓意着离开故土,进入陌生的环境。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展示了鸿雁的迁徙,恰如人们在战乱中漂泊的命运。同时,田中随风飘荡的转蓬,进一步映射了诗人内心的浮躁与迷茫。
在后半部分,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战斗生活的无奈与渴望归乡的情感。随着岁月的流逝,诗人无疑感受到老去的无情,反复咏叹:“何时返故乡?”这句更是点明了整首诗的主题: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最后以“狐死归首丘”作结,更是强调了对故土的永恒眷恋,极具情感的力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鸿雁从边塞北方飞出,去往无人居住的地方,暗示着游子的孤独。
- 举翅万馀里,行止自成行:鸿雁振翅飞行万里,随心所欲,表现出自由的状态。
-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冬天时它们在南方觅食,春天又北飞,象征着生命的轮回与迁徙。
- 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田野中转蓬随风飘荡,寓意着漂泊的无奈与漂流的命运。
-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与故乡的根源早已断绝,即使万年也无法再相等。
- 奈何此征夫,安得驱四方!:面对征战的士兵,问他怎么能驱赶四方的敌人,表现出无奈。
- 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战马始终不解鞍,铠甲伴随在侧,暗示着战争的现实与无尽的战斗。
- 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岁月渐渐老去,诗人感叹何时能回到故乡。
- 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神龙隐匿在深潭,猛兽走在高岗,象征着强者的隐忍与不屈。
-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狐狸死后总是回到自己的老家,强调对故乡的思念与依恋。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鸿雁和转蓬比喻游子与漂泊生活。
- 拟人:赋予自然界的事物以人的情感,如“随风远飘扬”。
- 对仗:如“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曹操在战乱中的孤独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反映了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是对家国情怀的真实写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鸿雁:象征思乡和游子。
- 转蓬:象征漂泊与无根。
- 戎马:象征战争与征战生活。
- 故乡:象征归属与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却东西门行》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曹操
- C. 杜甫
-
诗中提到的“狐死归首丘”,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权力的渴望
- B. 对故乡的怀念
- C. 对战争的憎恨
-
诗中哪个意象象征着游子的孤独?
- A. 鸿雁
- B. 戎马
- C. 转蓬
答案
- B. 曹操
- B. 对故乡的怀念
- A. 鸿雁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的思乡之作,意境清幽。
- 《月夜忆舍弟》:杜甫的思念家人的情感,深邃动人。
诗词对比
- 曹操 vs. 李白:两位诗人的作品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但曹操的作品更倾向于表现征战中的无奈与孤独,而李白的作品则更显浪漫与清幽。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关于古代诗词的深入分析与赏析。
- 《魏晋南北朝诗歌》:研究魏晋时期诗歌的专著,包含曹操的诗作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