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潮浙江口寄左与言大夫叶元亮学士兼简吴似之大著》
时间: 2025-01-06 06:05:0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今日江头雪欲作,涛怒风豪两喷薄。
青鞋黄帽湖海人,独立沙边如病鹤。
闲身不待君赐与,拟占风烟佳处着。
如何寸禄晚见招,踉蹡欲前还欲却。
翩翩西湖两公子,胸次峥嵘饱丘壑。
糟床夜注喜相报,自发清吟侑觞酌。
我来一笑岂易得,十载湖山负佳约。
间关百态成底事,毛发星星已非昨。
人间俯仰变今古,总似潮生与潮落。
会须乞取此身健,在眼好山俱着脚。
颇闻神方能却老,肯辅衰残殊不恶。
因声更约吴太史,石鼎他年煮仙药。
白话文翻译
今天江边雪将要下,波涛汹涌风势疯狂。
穿着青鞋黄帽的湖海人,独自伫立在沙滩边,如同病鹤一般。
我闲散身无须君赐,想要占据风烟的佳处。
为何我的微薄俸禄晚来相邀,踉跄着想前又想退。
翩翩的西湖两位公子,胸怀壮志如同山丘。
夜里在酒床上欢欣相报,自发清吟饮酒作乐。
我来一笑何其难得,十年湖山负了良约。
世事变化无常,毛发星星已非往日。
世间俯仰变迁今古,仿佛潮起潮落一般。
必须求得此身健康,才能在美好的山水间行走。
听说神仙能延缓衰老,肯为衰残的我不以为恶。
因此我再次约吴太史,来年一起在石鼎中煮仙药。
注释
- 青鞋黄帽:指代江湖人士,青鞋和黄帽是他们的装束。
- 如病鹤:比喻独立在沙滩上,形态孤独。
- 寸禄:微薄的俸禄。
- 翩翩西湖两公子:指代在西湖游玩的两位年轻人,象征风雅。
- 糟床:酒床,指酒席。
- 毛发星星:指人的衰老,经历的时间如星星般多。
- 神方:道教的延年益寿之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一止(约1040年-约1110年),字景文,号一止,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常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此诗是在刘一止的晚年创作的,表达了他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健康长寿的向往,同时也描绘了他对西湖美景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怀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江边的雪景与波涛,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思索。开篇以“今日江头雪欲作”引入,描绘了一个即将降雪的氛围,紧接着“涛怒风豪”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狂暴。诗中“青鞋黄帽湖海人,独立沙边如病鹤”,暗示了作者的孤独与无奈,甚至带有对人生的反思。
接下来的句子中,作者提到不待他人赐予的闲适,反映了诗人超然物外的态度。而“如何寸禄晚见招”,则揭示了对微薄俸禄的无奈与对前路的犹豫。西湖的两位公子象征着年轻人的风采与志向,相较于诗人内心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
整首诗气韵生动,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风光的描绘,也有对人生的深刻思索,最后以“石鼎他年煮仙药”表达了对长生不老的渴望,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积极向上的态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今日江头雪欲作”:描绘天气即将变化,为全诗奠定了背景。
- “涛怒风豪两喷薄”:形象地表现波涛汹涌,增强了气氛的紧张感。
- “青鞋黄帽湖海人”:指代江湖游子,体现出一种自由与放荡不羁的精神。
- “独立沙边如病鹤”:借病鹤来比喻诗人的孤独与脆弱。
- “闲身不待君赐与”:表现诗人对名利的超然态度。
- “如何寸禄晚见招”:反映了对生活现状的不满与无奈。
- “翩翩西湖两公子”:描绘青年人的风采,形成对比。
- “我来一笑岂易得”:表达与友人相聚的珍贵。
- “间关百态成底事”:感叹世事变化无常。
- “人间俯仰变今古”:揭示人生的短暂与无常。
- “会须乞取此身健”:渴望健康的生命。
- “因声更约吴太史”:展望未来的美好愿景。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独立沙边如病鹤”,用病鹤比喻孤独。
- 对仗:如“翩翩西湖两公子”对“闲身不待君赐与”。
- 排比:多次使用“如何”、“在”等,增强语气。
-
主题思想: 该诗主要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及对健康长寿的渴望,同时展现了诗人对友谊与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江头雪:象征着生命中的寒冷与孤独。
- 波涛:代表着生活中的波折与挑战。
- 青鞋黄帽:象征着江湖游子的自由与不羁。
- 西湖:象征着美好的回忆与友谊。
- 仙药:象征着对长生不老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青鞋黄帽”指代的是哪类人?
- A. 文人
- B. 江湖人士
- C. 商人
- D. 农民
-
诗中提到的“寸禄”指的是什么?
- A. 丰厚的收入
- B. 微薄的俸禄
- C. 朋友的赠予
- D. 生命的短暂
-
诗人对长生不老的追求在诗中体现在哪一句?
- A. “我来一笑岂易得”
- B. “会须乞取此身健”
- C. “人间俯仰变今古”
- D. “因声更约吴太史”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同样描绘西湖的自然美景,但更侧重于对自然的赞美与人生哲理的探讨。
- 李白《将进酒》:强调对人生及时行乐的态度,与刘一止的思考人生的无常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刘一止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