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林栖同倦鸟,山寺晚钟残。
霜涸秋潭冷,风疏夜磬寒。
榻方悬半偈,锡更指长干。
尝就浮丘听,难禁别鹤弹。
白话文翻译:
在树林中栖息的鸟儿感到疲倦,山寺中的晚钟声已经微弱。霜冻使秋天的潭水变得冷清,夜晚的风吹来,磬声也显得寒冷。榻上我刚刚挂上半部偈语,和尚又指向长干。曾经在浮丘听到钟声,如今却难以忍受与鹤的离别之声。
注释:
- 林栖:在林中栖息,指鸟类栖息在树林中。
- 倦鸟:疲倦的鸟,象征离别时的哀愁。
- 晚钟残:晚间的钟声微弱,表现出时间的流逝与孤独感。
- 霜涸:霜冻后水面干涸,指秋天的凄凉。
- 秋潭冷:秋天的潭水冷清,暗示了凄凉的气氛。
- 风疏夜磬寒:夜晚的风稀疏,磬声显得寒冷,营造了一种清冷的意境。
- 榻方悬半偈:榻上悬挂着一半的偈语,意指未尽之意。
- 锡更指长干:锡是指和尚,长干是指长江,隐喻对远方的思念。
- 浮丘:浮丘是一个地名,寓意曾经的美好时光。
- 别鹤弹:指与鹤的离别,鹤象征着高洁与超脱,离别的痛苦加重了情感的表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恩,明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知,主要以诗歌闻名,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语言清新,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诗人与友人分别之际,借景抒情,表达离别的感伤与对友人的眷恋。诗中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映射出内心的孤独与凄凉。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象,并通过这些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伤感和对友人的思念。开头两句“林栖同倦鸟,山寺晚钟残”通过鸟儿的倦怠和寺中钟声的微弱,渲染出一种静谧而又孤独的氛围。接下来的“霜涸秋潭冷,风疏夜磬寒”则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氛围,霜冻后的潭水冷清,风中传来的磬声也显得异常寒冷,似乎在诉说着内心的孤寂与忧伤。
“榻方悬半偈,锡更指长干”一句中,诗人通过和尚的行为,暗示着一种未尽的思绪与对未来的思考。最后一句“尝就浮丘听,难禁别鹤弹”更是点明了离别的主题,浮丘代表着过去的美好,而鹤的离去则象征着与友人的诀别,情感愈发显得深沉而难以割舍。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自然的美与人情的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与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林栖同倦鸟:在树林中栖息的鸟儿都感到疲倦,暗示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奈。
- 山寺晚钟残:山中的寺庙晚钟声已经微弱,象征着宁静与孤独。
- 霜涸秋潭冷:霜冻使秋天的潭水变得冷清,表现出秋天的凄凉。
- 风疏夜磬寒:夜晚的风轻轻吹来,磬声显得寒冷,增加了清冷的氛围。
- 榻方悬半偈:榻上挂着半部偈语,寓意未尽的思绪。
- 锡更指长干:和尚指向长江,暗示对远方的思念。
- 尝就浮丘听:曾经在浮丘听到钟声,回忆往昔的美好。
- 难禁别鹤弹:难以忍受与鹤的离别,表达了深深的情感纠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倦鸟”暗示人感到疲惫。
- 拟人:夜风和钟声被赋予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情感深度。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工整,字句之间的对仗增加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集中在离别之痛与对友人的思念,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了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以及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倦鸟:象征疲惫与离别。
- 晚钟: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孤独。
- 秋潭:象征凄凉与冷清。
- 夜磬:象征宁静却又带有寒意的思考。
- 浮丘:象征过去的美好回忆。
- 鹤:象征高洁与离别的痛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林栖同倦鸟”意指什么? A. 鸟儿在树林中栖息
B. 鸟儿感到疲倦
C. 离别的哀伤
D. 以上皆是 -
诗中提到的“晚钟残”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A. 宁静与安详
B. 时间的流逝与孤独
C. 快乐与欢愉
D. 以上皆非 -
“霜涸秋潭冷”中的“霜”象征什么? A. 温暖
B. 凄凉
C. 美好
D. 以上皆是
答案:
- D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表达离别与人生哲理。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描绘自然与人生感悟。
诗词对比: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离别与思念的主题,情感深沉。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自然景象表达离别的感伤,主题相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歌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典诗词选》
通过以上的解析与学习,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答王百谷虎丘送别》这首古诗,感受其中的情感与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