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李煜《浣溪沙》
红日已高三丈透,
金炉次第添香兽。
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
酒恶时拈花蕊嗅。
别殿遥闻箫鼓奏。
白话文翻译:
太阳已经高高升起,光芒透过三丈的高空,
金炉里逐渐添上香料的气息。
红色的锦缎随着我的步伐而起皱。
美人正在舞动,金钗在她的发间轻轻滑动,
我时不时地举起酒杯,嗅着花蕊的香气。
远处的殿宇传来箫鼓的声响。
注释:
- 红日:指红色的太阳,象征光明和生命。
- 三丈透:三丈高,形容太阳高悬,光线透出。
- 金炉:一种香炉,象征着高雅的生活。
- 添香兽:添香的香料,形容香气渐浓。
- 红锦地衣:红色的锦缎衣服,华丽的装扮。
- 佳人:美丽的女人,通常指舞者。
- 点金钗:金钗轻轻滑动,描绘了舞者的优雅。
- 酒恶:饮酒时的情景,强调享受。
- 拈花蕊嗅:轻轻拿起花蕊,闻其香气。
- 别殿:远处的殿宇,传达出一种遥远的感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煜(937年-978年),字重光,是南唐后主,著名的词人。他一生经历了南唐的兴衰,晚年被北宋俘获,心中充满了对过往的追忆和对失去的痛苦。他的词风细腻、情感丰富,常常以个人的情感体验为主线。
创作背景:
这首《浣溪沙》写于李煜晚年,他在南唐的宫廷生活中,常常感受到荣华富贵的短暂和对往昔的怀念。诗中描绘的场景显得既美丽又略带忧伤,反映了作者内心深处的矛盾心情。
诗歌鉴赏:
《浣溪沙》所描绘的是一个典雅的宫廷生活场景,李煜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诗的开头“红日已高三丈透”,展现了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给人以温暖和活力的感觉。接着“金炉次第添香兽”,则将香气的弥漫与宁静的环境结合在一起,表现出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
“红锦地衣随步皱”一句,展现了舞者的优雅与华丽,红色的锦衣在舞动中轻轻起伏,似乎在诉说着她的情感与心事。佳人的舞姿仿佛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酒恶时拈花蕊嗅”,交代了诗人饮酒时的闲适与惬意,但其中却隐含着一丝对美好时光的眷恋和对往日的追忆。最后一句“别殿遥闻箫鼓奏”,则让人感受到一种遥远而又梦幻的氛围,似乎在暗示着对过往的渴望与无奈。
整首诗在细腻的描写中流露出李煜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无奈,尽管生活中充满了美好的事物,但他心中却始终萦绕着失去的痛苦。通过对美景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的无奈与惆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红日已高三丈透:描绘了阳光高悬,照耀大地的景象,象征着生活的美好。
- 金炉次第添香兽:香炉中逐渐散发的香气,体现出一种高雅的氛围。
- 红锦地衣随步皱:红色锦缎随舞者的步伐而起皱,展现出华丽与优雅。
- 佳人舞点金钗溜:舞者金钗轻盈,描绘出她的灵动与美丽。
- 酒恶时拈花蕊嗅:饮酒时对花蕊的嗅闻,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享受。
- 别殿遥闻箫鼓奏:远处传来的箫鼓声,增添了一种遥远的思念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红日”与“金炉”比喻成生活中的美好元素。
- 拟人:将锦缎描绘得如同有生命,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感。
- 对仗:句与句之间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对过去的怀念。尽管生活中充满了华丽与享受,但内心的孤独与惆怅却始终存在。这种矛盾的情感构成了李煜诗歌的独特魅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红日:象征着希望与生命。
- 金炉:代表高雅的生活品味。
- 红锦:象征华丽与美丽。
- 佳人:代表青春与美好。
- 酒:象征享受与放松。
- 箫鼓:代表音乐与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红日已高三丈透”中的“高”指的是什么? A. 高兴
B. 高高在上
C. 高耸 -
“佳人舞点金钗溜”中的“点”是指什么? A. 点燃
B. 点缀
C. 点心 -
整首诗表达的主要情感是? A. 快乐
B. 难过与怀念
C. 生气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李煜与李清照的作品在情感上有相似之处,都是对失去的怀念。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充满了对过往的追忆,运用细腻的语言表达内心的孤独与心痛。两位词人的作品都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煜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