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祝《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出版》
时间: 2025-01-14 15:09:4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江红 祝《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出版
作者: 茅盾
吹彻全球,东风送艳阳威力。
消冰雪,春水浩瀚,腥秽荡涤。
革命狂飙新阶段,沧桑演变旧规律。
看两霸搔首唤奈何,声声咽。
天下事,争朝夕,四人帮,猛批揭。
喜宏图四化,人人奋激。
十大关系树准则,雄文五卷扬马列。
听九州弦诵遍城乡,勤学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全球范围内的春天气息,东风带来了阳光的强大力量,冰雪消融,春水滔滔,污秽被冲刷一空。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历史的变迁打破了旧有的规律。看那两位霸主无计可施,声声叹息。天下大势,朝夕相争,四人帮被严厉批判。人们欢庆宏伟的四化计划,人人奋发向上。十大关系树立了原则,五卷雄文弘扬了马列主义。听啊,九州大地的歌声传遍城乡,大家都在努力学习。
注释:
- 吹彻全球:形容东风的影响力遍及世界。
- 春水浩瀚:春天的水流宽广而浩大。
- 腥秽荡涤:污秽被冲刷干净。
- 革命狂飙新阶段: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快速发展的阶段。
- 两霸:指的是当时的两位领导人,可能是指四人帮中的主要人物。
- 四人帮:指的是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四位主要领导人。
- 十大关系:指的是当时中国提出的十大经济关系原则。
- 雄文五卷:指的是《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作品涵盖小说、戏剧、诗歌等多个领域,风格多样,以深入的社会批判和对人性的探讨著称。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毛泽东选集》第五卷出版之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激荡变化及人们对革命成果的热烈期待。诗中提到的四人帮和四化计划,正是当时中国政治和经济改革的重要标志。
诗歌鉴赏:
这首《满江红》在形式上继承了传统的词风,但在内容上却以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政治主题为主。诗人以东风和阳光的意象开篇,象征着革命的春天已经来临,带来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接着,通过“消冰雪”和“腥秽荡涤”的描写,展现了旧社会的结束和新社会的建立。诗中提及“革命狂飙新阶段”,强调了革命进程的不断推进,体现了人们对未来的信心与期待。
“看两霸搔首唤奈何”的句子,表现了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深刻洞察,暗示了四人帮的无能和困境。接下来的句子则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振奋赞美,展现了人民的奋发向上和团结一致的精神面貌。“十大关系树准则,雄文五卷扬马列”则体现了国家政策和理论指导的重要性。这些句子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宏大的社会变革画面,激励人心。
整首诗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体现了茅盾对社会变革的深刻理解和热切期待。在表现手法上,诗人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对仗和排比,使得诗句更为铿锵有力,情感更加饱满,显示了卓越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吹彻全球,东风送艳阳威力:描绘了春天的到来,象征着革命的胜利。
- 消冰雪,春水浩瀚,腥秽荡涤:旧社会的腐朽与污秽被春水冲刷,象征新时代的净化。
- 革命狂飙新阶段,沧桑演变旧规律:革命进入新阶段,历史规律正在被打破。
- 看两霸搔首唤奈何,声声咽:暗指四人帮的无能与绝望。
- 天下事,争朝夕,四人帮,猛批揭:表现了社会对四人帮的批判与揭露。
- 喜宏图四化,人人奋激:人们对四化计划的热情响应及积极参与。
- 十大关系树准则,雄文五卷扬马列:强调了理论指导和政策的重要性。
- 听九州弦诵遍城乡,勤学习:呼吁全国人民共同学习,传承革命精神。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东风比作革命力量,赋予其生动形象。
- 对仗:如“天下事,争朝夕”,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 排比:多次使用“人人”、“四人帮”来强调普遍性和重要性。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通过对社会变革的描绘,表达了对未来的无限希望与对当时政治局势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茅盾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东风:春天的象征,代表着希望与生机。
- 春水:象征着生命的复苏与革命的洗礼。
- 冰雪:旧社会的腐朽与压迫。
- 腥秽:旧社会的污浊与不公。
- 四化:经济现代化的象征,代表着国家的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东风”象征什么?
- A. 旧社会
- B. 革命的力量
- C. 冬天的寒冷
- D. 新的开始
-
诗中“十大关系”指的是什么?
- A. 经济政策
- B. 政治斗争
- C. 社会关系
- D. 文化发展
-
诗中提到的“四人帮”指的是:
- A. 四位历史人物
- B. 四个经济指标
- C. 四个文化现象
- D. 四个社会团体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浪淘沙·北戴河》 — 毛泽东
- 《念奴娇·赤壁怀古》 — 苏轼
诗词对比:
- 茅盾的《满江红》与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都反映了激昂的革命情绪,但茅盾更侧重于对社会变革的直接描绘,而毛泽东则更多地表现了个人情感与历史的关系。
参考资料:
- 茅盾《茅盾文集》
- 《中国现代文学史》
- 《毛泽东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