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烈士恶多门,小人自同调。
名利苟可取,杀身傍权要。
何当官曹清,尔辈堪一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社会中小人和权臣的愤慨与无奈。烈士们在这个多邪门歪道的社会中显得孤立无援,而小人们则趋炎附势,迎合权贵。即使名利可以获得,往往也要以自己的生命作为代价,来讨好那些有权势的人。诗人希望有朝一日能见到清明的官场,这些小人就会显得可笑。
注释
- 烈士:指那些有志于国家、正义而愿意为之献身的人。
- 恶多门:形容邪恶的势力和小人很多,令人厌恶。
- 小人:指那些心胸狭窄、趋炎附势的人。
- 名利:名声和利益。
- 杀身:指为了生存或利益而自我牺牲。
- 官曹:指官员和权贵。
- 尔辈:你们这群人。
- 堪一笑:值得一笑,形容轻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关注社会的苦难,表现了对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亲历战乱,作品多反映现实疾苦,具有很强的历史价值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杜甫晚年,正值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时期,诗人亲眼目睹国家的动荡与民众的苦难,因而对社会的不公和权力的黑暗感到愤慨。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小人的鄙夷和对清明政治的渴望。
诗歌鉴赏
《三韵三篇 其三》反映了杜甫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深刻洞察和强烈批判。全诗语言简练而意味深长,开篇便以“烈士”与“小人”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在一个充满邪恶和阴险的社会中,真正有志之士的无奈与孤独。杜甫对“名利”的深刻反思,显示出他对人情世故的透彻理解,认为在权力的游戏中,许多人往往要以生命为代价来迎合权贵,这种无奈令人心痛。
诗的最后两句更是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与期待,渴望一个清明的官场,届时这些小人将会显得可笑而无足轻重。这种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现实的强烈对比,既体现了杜甫的悲观情怀,也反映了他对社会正义的执着追求。整首诗在深刻的思考中蕴含着对时局的批判与对理想的追求,具有很强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烈士恶多门:开篇指出社会上充斥着很多邪恶和小人,真正的英雄烈士在这样的环境下显得孤立无援。
- 小人自同调:小人之间互相勾结、迎合,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 名利苟可取:即使名利可以获得,往往是以不正当的手段。
- 杀身傍权要:为了获取权势和利益,不惜牺牲自己。
- 何当官曹清:希望未来能有清明的官场。
- 尔辈堪一笑:对小人的轻蔑,认为他们的行径值得被嘲笑。
修辞手法
- 对比:将“烈士”和“小人”进行对比,突出社会的黑暗。
- 反问:用“何当”引出对未来的期望,增强了情感的渲染。
- 夸张:通过“杀身”强调了小人为了名利的卑劣行径。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为对社会丑恶的揭露与对理想社会的渴望,表现了诗人对名利与权力关系的深刻反思,强调了个体在权力游戏中的无奈与挣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烈士:象征正义和理想。
- 小人:象征阴险和自私。
- 名利:象征社会的诱惑与陷阱。
- 官曹:象征权力与腐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杜甫在诗中将“烈士”和“小人”作何对比?
- A. 烈士为正义,小人为邪恶
- B. 烈士与小人无关
- C. 烈士与小人相互依存
-
诗中提到“名利”时,诗人持什么态度?
- A. 积极追求
- B. 冷漠对待
- C. 批判与反思
-
“何当官曹清”表达了什么样的愿望?
- A. 渴望权力
- B. 希望清明的政治
- C. 对现实的不满
答案
- A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望》杜甫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春望》:同样是杜甫的作品,反映了他对国家沦陷的痛苦感受,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关注。
- 《静夜思》:李白的作品,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情感更为个人化,与杜甫关注社会的主题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杜甫诗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