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还山后寄三首》
时间: 2025-01-19 19:49:09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佐还山后寄三首
作者: 杜甫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山晚浮云合,归时恐路迷。
涧寒人欲到,村黑鸟应栖。
野客茅茨小,田家树木低。
旧谙疏懒叔,须汝故相携。
白露黄粱熟,分张素有期。
已应舂得细,颇觉寄来迟。
味岂同金菊,香宜配绿葵。
老人他日爱,正想滑流匙。
几道泉浇圃,交横落慢坡。
葳蕤秋叶少,隐映野云多。
隔沼连香芰,通林带女萝。
甚闻霜薤白,重惠意如何。
白话文翻译:
傍晚时分,浮云聚合,我归家的时候恐怕会迷失方向。
溪水寒冷,我想要到达,村庄黑暗,鸟儿应当栖息。
野外的客人住在小茅屋,田家的树木长得低矮。
我与懒散的老友早已熟悉,必须请你们一同前来。
白露时节,稻米已经成熟,分发粮食的日子早已定期。
我想你们已经能舂米了,然而寄来的消息让我觉得晚了。
味道岂会同金菊,香气应当与绿葵相配。
老年人将来的爱好,正想用滑流的勺子。
几道泉水浇灌着园圃,交错着一条条慢坡。
秋天的树叶茂盛不多,隐约映照着野外的云彩。
隔着小沼泽连着香芰,通林带着女萝。
我听说霜降后白色的薤,重情厚谊的意图如何呢?
注释:
- 浮云:指空中的云,形容天气变化。
- 涧寒:溪水寒冷。
- 茅茨:草屋,指乡村的简陋居所。
- 黄粱:小米,指稻谷。
- 舂:用杵碾米。
- 滑流匙:指一种工具,可能隐喻老年人对生活的追求。
典故解析: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天气转凉,农作物逐渐成熟。在诗中,杜甫通过这一节气表现出对收获的期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被誉为“诗圣”。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风格沉郁顿挫,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杜甫晚年,他因战乱频繁迁徙,生计艰难。诗中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对友人的牵挂,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感受。
诗歌鉴赏:
《佐还山后寄三首》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杜甫对大自然的观察与感悟,同时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与对友人的思念。诗中提到的“山晚浮云合”,表现了自然环境的变幻无常,暗示了人生的无常与旅途的艰难。杜甫在这里不仅是描写外部景象,更是在表达其内心深处的惆怅与忧虑。
“旧谙疏懒叔,须汝故相携”一句,显示了杜甫与友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虽然生活中有许多疏离与懒散,但仍然希望能携手共度时光。接下来的描写,通过“白露黄粱熟”,引入了对丰收的期待,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希望与追求。
然而,诗中也流露出一种迟缓的心情,“已应舂得细,颇觉寄来迟”,显示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对友人消息的渴望。杜甫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生活的种种细节,构建出了一个既真实又富有情感的世界。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山晚浮云合: 描述傍晚时山间云朵汇聚的景象,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归时恐路迷: 表达归家路途的不安,暗示旅途的艰辛。
- 涧寒人欲到: 形容溪水的寒冷,意指即将到达的渴望与挑战。
- 村黑鸟应栖: 黑暗的村庄,鸟儿归巢,象征宁静与归属感。
- 野客茅茨小: 描绘乡村生活的简单与朴素。
- 田家树木低: 形容田园的环境,树木低矮,生动呈现乡村的自然景象。
-
修辞手法:
- 比喻: 通过形象化的比喻,如“滑流匙”,暗示了对老年人生活的深刻理解。
- 对仗: 多处对仗工整,如“旧谙疏懒叔,须汝故相携”,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
-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友人的牵挂以及对生活的感慨,体现了人情冷暖和人生的无常。
意象分析:
- 浮云: 象征变幻与无常。
- 涧寒: 代表旅途的艰辛与孤独。
- 黄粱: 象征丰收与期待。
- 野云: 隐喻自然的宁静与人心的惆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杜甫被誉为什么? A. 诗仙
B. 诗圣
C. 词宗
D. 文圣 -
“白露”在诗中象征什么? A. 生活的艰难
B. 丰收的季节
C. 旅途的迷茫
D. 友人的思念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杜甫 vs 李白: 两位诗人在题材上虽然有所不同,杜甫更关注社会现实,李白则多表现个人情怀,但两者都通过自然描写表达内心情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杜甫全集》
- 《唐代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