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杜甫的《月》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
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
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即将来临的景象,夜空中的明月清晰可见。诗人想象着月亮下的河流和正在捣药的白兔,暗示着长生不老的追求。然而,诗人内心的苦涩和对国家动乱的忧虑,使他感到无奈与悲伤,月光照耀下的西营,似乎提醒着他战争带来的满地创伤。
注释:
- 春期:秋天的时节。
- 月影:月亮的影子。
- 入河蟾不没:指的是河中的蟾蜍,寓意长生。
- 捣药兔:传说中用来捣药的白兔,象征长生不老的药。
- 丹心:赤诚的心。
- 白发明:白发象征衰老,明亮的月光则象征清晰的见识。
- 干戈:指战争。
- 国西营:指西边的军营,暗示战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生活在动荡的时代,经历了安史之乱,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遭遇的诗篇,风格多样,以深切的同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著称。
创作背景:
《月》作于杜甫晚年,正值国家动乱之际,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清明月光的赞美同时,流露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诗中月亮的意象不仅象征着美好,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诗歌鉴赏:
杜甫的《月》是通过秋月这一意象,折射出诗人对国家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深沉思考。诗的开头“天上秋期近”,描绘了清秋时节的宁静,给人一种宁静的美感。然而,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渐渐将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的悲剧结合在一起,展现出复杂的情感。后面的“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则直接表达了对战争的厌倦与对和平的渴望。
整首诗结构紧凑,前半部分描绘月亮的美丽和长生的幻想,后半部分则转向现实的苦涩,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也使得诗人在美与丑、静与动之间的思考更加引人入胜。杜甫在这首诗中体现了其作品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深刻揭示了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与彷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天上秋期近:描绘了秋天将至,天空中月亮的明亮,暗示时间的流逝。
- 人间月影清:反映了月光照耀下的清晰景象,给人宁静的感受。
- 入河蟾不没:寓意长生不老的追求,暗喻对生命的思考。
- 捣药兔长生:白兔捣药的传说,象征着追求不老的愿望。
- 只益丹心苦: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涩,尽管追求美好,现实却让他痛苦。
- 能添白发明:白发和明亮的月光对比,隐喻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干戈知满地:战争的创伤遍布大地,暗示国事的动荡。
- 休照国西营:月光照耀的地方是国家的军营,象征着对战争的反思。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展现出对称的美感。
- 比喻:将白兔和蟾蜍比作长生的象征,暗含深意。
- 拟人:将月光赋予情感,表现出诗人的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月亮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时间和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诗人在美好的外表下,隐藏着对现实的无奈与忧虑,传达出对和平的渴望与对国家动荡的痛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象征着美好与宁静,但也隐含着孤独与无奈。
- 河蟾:代表长生与对生命的思考。
- 白兔:传说中的不老药,象征着人们对永生的向往。
- 干戈:象征战争与动乱,反映社会的苦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捣药兔”象征什么? A. 战争
B. 长生不老
C. 友情 -
诗人对月亮的描写,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高兴
B. 疲惫
C. 思考与忧虑 -
“干戈知满地”中的“干戈”指的是什么? A. 和平
B. 战争
C. 家庭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王维的《竹里馆》
诗词对比:
杜甫的《月》和李白的《静夜思》同样以月亮为主题,但杜甫的诗更加强调现实的苦痛和对国家的忧虑,而李白则更倾向于表达个人的思乡情怀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两者在风格和情感上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不同的艺术特征与思想深度。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杜甫全集》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