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送韦中丞之晋赴湖南
杜甫
宠渥徵黄渐,权宜借寇频。
湖南安背水,峡内忆行春。
王室仍多故,苍生倚大臣。
还将徐孺子,处处待高人。
白话文翻译:
我献上这首诗送给韦中丞,祝愿他顺利前往湖南。
因宠信而招致的黄旗渐渐升起,但权宜之计的借助外敌却频繁出现。
湖南究竟能否安宁?在峡谷中,我常常想起春天的行旅。
王室仍然有许多旧事,而苍生则寄托于大臣的庇护之下。
我还会将徐孺子(寓指贤人)引荐四方,希望能遇到真正的高人。
注释:
- 宠渥:宠爱和厚待,特指当权者对某些人的优待。
- 徵黄:古代征召时升起的黄旗,此处意为招募。
- 频:频繁、屡次。
- 安背水:意指湖南的安宁与否。
- 峡内:指峡谷之中。
- 忆行春:回忆春天的旅行,表达对往昔的怀念。
- 王室:指当时的皇室。
- 故:旧事、往事。
- 苍生:指普通百姓。
- 倚:依靠、依赖。
- 徐孺子:徐孺子是指著名的贤者,典故出自《史记》。寓意仰慕贤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以现实主义著称,关注社会民生,深刻反映了唐朝的历史变迁和百姓苦难。杜甫的创作经历了唐朝盛世到衰亡的过程,作品风格多样,包含丰富的情感和社会关怀。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杜甫晚年,时值唐玄宗时期,国家内忧外患,特指政治动荡和民生困苦。韦中丞是杜甫的朋友,前往湖南任职,诗中表达了对其的美好祝愿,同时也流露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切。
诗歌鉴赏:
《奉送韦中丞之晋赴湖南》是一首送别诗,虽短小却内涵丰富。杜甫在诗中不仅表达了对朋友的祝福,也借此机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现状。诗的开头以“宠渥徵黄渐”揭示了当时权力的游戏,暗示权臣的宠信和权利之争。接着,杜甫提出对湖南能否安宁的疑问,表现出对祖国命运的忧虑。
“峡内忆行春”一句,充满了对美好往昔的怀念,表现出诗人内心深处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此后,提到“王室仍多故”,则指向了王朝的旧事,展现了历史的沉重与苍生的无奈。最后一句“还将徐孺子,处处待高人”则是对未来的期许,希望能有贤能之士来拯救苍生,传达了杜甫对大贤的向往。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杜甫深厚的情感与对国家的责任感,体现了他作为“诗圣”的深邃思考与社会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宠渥徵黄渐:以权力者之宠爱和厚待为背景,引出对权力游戏的反思。
- 权宜借寇频:表明在动荡中,依赖外力强敌以求生存的无奈。
- 湖南安背水:发出对国家未来的疑问,隐喻湖南的安全与稳定。
- 峡内忆行春:借春天的旅行表达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 王室仍多故:反映王朝内部的复杂关系和历史的延续。
- 苍生倚大臣:普通百姓对权臣的依赖,突显社会的无奈与悲哀。
- 还将徐孺子:寄托着对贤者的期待,表明对未来的希望。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如“黄”象征权力、荣耀,而“春”则象征生机与希望。
- 反问: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深化了诗的情感层次。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对友人的祝福与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表达了杜甫对社会现状的忧虑与对贤能之士的渴望,体现了他作为“诗圣”的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象征权力和尊荣,暗示政治斗争的背景。
- 水:象征安宁与生命,反映对湖南的期待。
- 春:代表希望与美好,寄托了对过去的憧憬。
- 庙堂:象征权力中心,隐喻政治斗争的复杂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杜甫的“徐孺子”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A. 颜回
B. 孟子
C. 史记中的徐孺子 -
“湖南安背水”中的“背水”指的是? A. 背负水源
B. 水边的安宁
C. 水的背面 -
诗中提到的“苍生”指的是? A. 普通百姓
B. 皇族
C. 士人
答案:
- C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诗词对比:
- 杜甫 vs. 李白:杜甫更加关注社会现实与民生疾苦,而李白则更多地表达个人情感与豪情壮志,二者在题材与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杜甫传》
- 《诗经与古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