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吹铙歌十五首 其十五 石流篇》
时间: 2025-01-01 18:15:0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石上流水,湔湔其波。发源幽岫,永归长河。瞻彼逝者,负月其偕。子在川上,惟以增怀。嗟我殷忧,载劳寤寐。遘此百罹,有志不遂。行年倏忽,长勤是婴。永言没世,悼兹无成。幸遇开泰,沐浴嘉运。绥带安寝,亦又何愠。古之为仁,自求诸己。虚情遥慕,终于徒已。
白话文翻译:
石头上的水流,波光粼粼。从幽深的山谷发源,最终汇入大河。望着那些流逝的水,它们与月亮相伴。你在河边,只能增添感慨。唉,我深深的忧虑,日夜操劳。遭遇了无数的苦难,有志向却未能实现。岁月匆匆,长期的辛劳缠绕着我。永远地离开这个世界,哀悼这一切未能成就。幸运地遇到了太平盛世,享受着美好的时光。安然入睡,又有什么可怨恨的呢?古人行仁义,都是自我追求。虚幻的情感远远地仰慕,最终也只是徒劳。
注释:
- 湔湔:波光粼粼的样子。
- 幽岫:幽深的山谷。
- 负月:与月亮相伴。
- 殷忧:深深的忧虑。
- 遘:遭遇。
- 百罹:无数的苦难。
- 长勤:长期的辛劳。
- 开泰:太平盛世。
- 沐浴嘉运:享受美好的时光。
- 绥带:安然入睡。
- 虚情遥慕:虚幻的情感远远地仰慕。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何承天(370年-447年),字彦德,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天文学家。他在文学和天文学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尤其擅长写诗和制定历法。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石流篇》是何承天《鼓吹铙歌十五首》的最后一首,通过描绘流水和月亮的意象,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个人命运的感慨,以及对太平盛世的向往和对个人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流水和月亮为意象,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感慨。诗中“石上流水,湔湔其波”描绘了流水的美丽景象,而“发源幽岫,永归长河”则暗示了生命的起源和归宿。诗人通过“瞻彼逝者,负月其偕”表达了对流逝时光的无奈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后文则通过“嗟我殷忧”和“有志不遂”等句,抒发了个人遭遇的苦难和未能实现的理想。最后,诗人通过对太平盛世的向往和对个人理想的追求,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个人价值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石上流水,湔湔其波:描绘了流水的美丽景象,波光粼粼。
- 发源幽岫,永归长河:暗示了生命的起源和归宿,从幽深的山谷发源,最终汇入大河。
- 瞻彼逝者,负月其偕:表达了对流逝时光的无奈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流水与月亮相伴。
- 子在川上,惟以增怀:在河边,只能增添感慨。
- 嗟我殷忧,载劳寤寐:抒发了个人遭遇的苦难和日夜操劳。
- 遘此百罹,有志不遂:表达了有志向却未能实现的遗憾。
- 行年倏忽,长勤是婴:岁月匆匆,长期的辛劳缠绕着我。
- 永言没世,悼兹无成:永远地离开这个世界,哀悼这一切未能成就。
- 幸遇开泰,沐浴嘉运:幸运地遇到了太平盛世,享受着美好的时光。
- 绥带安寝,亦又何愠:安然入睡,又有什么可怨恨的呢?
- 古之为仁,自求诸己:古人行仁义,都是自我追求。
- 虚情遥慕,终于徒已:虚幻的情感远远地仰慕,最终也只是徒劳。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流水和月亮的意象,比喻时光的流逝和个人命运。
- 拟人:将流水和月亮赋予人的情感,如“负月其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石上流水,湔湔其波”与“发源幽岫,永归长河”。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流水和月亮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个人命运的感慨,以及对太平盛世的向往和对个人理想的追求。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个人价值的追求。
意象分析:
- 流水:象征时光的流逝和个人命运。
- 月亮:象征美好事物和理想。
- 幽岫:象征生命的起源和苦难。
- 长河:象征生命的归宿和永恒。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湔湔其波”描绘了什么景象? A. 流水的美丽景象 B. 月亮的美丽景象 C. 山谷的美丽景象 答案:A
-
诗中“发源幽岫,永归长河”暗示了什么? A. 生命的起源和归宿 B. 流水的起源和归宿 C. 月亮的起源和归宿 答案:A
-
诗中“嗟我殷忧”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B. 对个人遭遇的苦难 C. 对太平盛世的向往 答案:B
-
诗中“幸遇开泰,沐浴嘉运”表达了什么? A. 对个人理想的追求 B. 对太平盛世的向往 C. 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通过对梦境的描绘,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李白《静夜思》与何承天《石流篇》:两者都通过对月亮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但李白更多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而何承天则更多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参考资料:
- 《何承天诗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