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花马池城》
时间: 2025-01-19 15:54:0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池青草古盐州,倚啸高城豁望眸。 河朔毡庐千里迥,泾原旌节隔年留。 辕门菊酒生豪兴,雁塞风云惬壮游。 诸将至今多卫霍,伫看露布上龙楼。
白话文翻译:
古盐州的白池边青草茂盛,我倚在高城上放声长啸,视野豁然开朗。 北方的毡帐延绵千里,泾原的旌节已经停留了一年。 在辕门边饮着菊花酒,激发出豪迈的兴致,雁塞的风云让人感到壮游的惬意。 至今许多将领都像卫青和霍去病一样英勇,期待着捷报传到皇宫。
注释:
- 白池:地名,古盐州的一个池塘。
- 青草:茂盛的草。
- 古盐州:古代地名,今宁夏盐池县。
- 倚啸:倚靠在高处放声长啸。
- 豁望眸:视野开阔。
- 河朔:指黄河以北的地区。
- 毡庐:游牧民族的帐篷。
- 泾原:地名,今甘肃泾川县。
- 旌节:古代使者所持的节杖,这里指军队的旗帜。
- 辕门:军营的门。
- 菊酒:用菊花酿制的酒。
- 雁塞:指边塞,因雁飞越边塞而得名。
- 卫霍:指汉代名将卫青和霍去病。
- 露布:战报。
- 龙楼:指皇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琼,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看出他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和丰富的边塞生活体验。这首诗描绘了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展现了诗人对边疆将士的赞美和对国家安定的期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诗人巡视边疆时所作,通过对边塞风光的描绘和对军旅生活的感慨,表达了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对国家安定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边塞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军旅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边疆的辽阔和将士的豪情。首联以白池青草的静谧景象开篇,引出诗人高城长啸的豪迈情怀。颔联通过河朔毡庐和泾原旌节的对比,突出了边疆的辽远和军旅的坚守。颈联以辕门菊酒和雁塞风云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热爱和对壮游的向往。尾联以卫霍的典故,赞美了边疆将士的英勇,并期待着捷报的传来,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安定的期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联:描绘了古盐州的自然景观,白池青草的静谧与诗人高城长啸的豪迈形成对比。
- 颔联:通过河朔毡庐和泾原旌节的对比,展现了边疆的辽远和军旅的坚守。
- 颈联:以辕门菊酒和雁塞风云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边塞生活的热爱和对壮游的向往。
- 尾联:以卫霍的典故,赞美了边疆将士的英勇,并期待着捷报的传来,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安定的期盼。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河朔毡庐千里迥”中的“毡庐”比喻游牧民族的帐篷。
- 对仗:如“白池青草古盐州”与“河朔毡庐千里迥”中的对仗。
- 典故:如“诸将至今多卫霍”中使用了卫青和霍去病的典故。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边疆的辽阔和将士的豪情,表达了诗人对边疆将士的敬意和对国家安定的渴望。
意象分析:
- 白池青草:静谧的自然景观,象征边疆的宁静。
- 河朔毡庐:游牧民族的帐篷,象征边疆的辽远。
- 泾原旌节:军队的旗帜,象征军旅的坚守。
- 辕门菊酒:军营中的酒,象征军旅生活的豪迈。
- 雁塞风云:边塞的风云,象征壮游的惬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白池”指的是什么? A. 地名 B. 植物 C. 动物 D. 食物
- “河朔毡庐千里迥”中的“毡庐”指的是什么? A. 帐篷 B. 房屋 C. 车辆 D. 船只
- “诸将至今多卫霍”中的“卫霍”指的是谁? A. 卫青和霍去病 B. 卫子夫和霍光 C. 卫庄和霍元甲 D. 卫玠和霍去疾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同样描绘了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
- 杜甫的《兵车行》: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
诗词对比:
- 王昌龄的《出塞》与王琼的《九日登花马池城》:两者都描绘了边塞风光,但王昌龄的诗更多地反映了战争的残酷,而王琼的诗则更多地展现了边疆的辽阔和将士的豪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文学史》:了解明代诗歌的发展和特点。
- 《中国古代边塞诗研究》:深入研究边塞诗的主题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