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吹铙歌十五首 其二 思悲公篇》

时间: 2025-01-04 13:25:54

思悲公。

怀衮衣。

东国何悲公西归。

公西归。

流二叔。

幼主既悟偃禾复。

偃禾复。

圣志申。

营都新邑从斯民。

从斯民。

德惟明。

制礼作乐兴颂声。

兴颂声。

致嘉祥。

鸣凤爰集万国康。

万国康。

犹弗已。

握发吐餐下群士。

惟我君。

继伊周。

亲睹盛世复何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思悲公。怀衮衣。东国何悲公西归。公西归。流二叔。幼主既悟偃禾复。偃禾复。圣志申。营都新邑从斯民。从斯民。德惟明。制礼作乐兴颂声。兴颂声。致嘉祥。鸣凤爰集万国康。万国康。犹弗已。握发吐餐下群士。惟我君。继伊周。亲睹盛世复何求。

白话文翻译:

怀念那位悲公,他穿着华丽的官服。东方国家为何悲伤地送他西归。他西归了。流放了两位叔父。年轻的君主终于明白,倒下的禾苗又重新立起。倒下的禾苗重新立起。圣明的志向得以申明。在新建的城市中,他顺应民心。顺应民心。德行光明。制定礼仪,创作音乐,兴起颂扬的声音。兴起颂扬的声音。带来吉祥。凤凰鸣叫,万国都安宁。万国安宁。仍然不懈怠。握着头发,吐出食物,接待群臣。只有我们的君主,继承了伊尹和周公的遗志。亲眼目睹了盛世,还有什么可追求的呢?

注释:

  • 思悲公:怀念那位悲公。
  • 怀衮衣:穿着华丽的官服。
  • 东国何悲公西归:东方国家为何悲伤地送他西归。
  • 流二叔:流放了两位叔父。
  • 幼主既悟偃禾复:年轻的君主终于明白,倒下的禾苗又重新立起。
  • 圣志申:圣明的志向得以申明。
  • 营都新邑从斯民:在新建的城市中,他顺应民心。
  • 德惟明:德行光明。
  • 制礼作乐兴颂声:制定礼仪,创作音乐,兴起颂扬的声音。
  • 致嘉祥:带来吉祥。
  • 鸣凤爰集万国康:凤凰鸣叫,万国都安宁。
  • 握发吐餐下群士:握着头发,吐出食物,接待群臣。
  • 继伊周:继承了伊尹和周公的遗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何承天(370年-447年),字彦先,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南北朝时期宋朝的文学家、天文学家。他精通天文历算,曾任宋武帝刘裕的记室参军,后官至御史中丞。何承天的文学作品以诗歌和散文为主,其诗风清新自然,内容多涉及政治、社会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鼓吹铙歌十五首 其二 思悲公篇》是何承天为宋武帝刘裕所作的颂歌之一,旨在赞颂刘裕的德政和治国才能,以及他对国家的贡献。诗中通过一系列的意象和典故,表达了作者对刘裕的敬仰和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悲公的怀念和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展现了作者对君主的敬仰和对国家繁荣的期盼。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典故,如“怀衮衣”、“流二叔”、“偃禾复”等,生动地描绘了君主的德政和国家的安宁。同时,诗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比喻等,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盛世的美好憧憬和对君主的无限敬仰。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思悲公:开篇即表达对悲公的怀念。
  2. 怀衮衣:通过“衮衣”这一意象,暗示悲公的高贵身份。
  3. 东国何悲公西归:表达对悲公西归的悲伤。
  4. 公西归:重复强调悲公的离去。
  5. 流二叔:提及流放的两位叔父,暗示政治的变动。
  6. 幼主既悟偃禾复:年轻的君主终于明白,倒下的禾苗又重新立起,象征国家的复兴。
  7. 偃禾复:重复强调国家的复兴。
  8. 圣志申:圣明的志向得以申明,表达对君主的赞颂。
  9. 营都新邑从斯民:在新建的城市中,他顺应民心,展现君主的德政。
  10. 从斯民:重复强调顺应民心。
  11. 德惟明:德行光明,进一步赞颂君主的德行。
  12. 制礼作乐兴颂声:制定礼仪,创作音乐,兴起颂扬的声音,表达对君主的赞颂。
  13. 兴颂声:重复强调兴起颂扬的声音。
  14. 致嘉祥:带来吉祥,表达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
  15. 鸣凤爰集万国康:凤凰鸣叫,万国都安宁,象征国家的繁荣。
  16. 万国康:重复强调万国的安宁。
  17. 犹弗已:仍然不懈怠,表达君主的勤政。
  18. 握发吐餐下群士:握着头发,吐出食物,接待群臣,展现君主的谦逊和勤政。
  19. 惟我君:只有我们的君主,表达对君主的敬仰。
  20. 继伊周:继承了伊尹和周公的遗志,表达对君主的赞颂。
  21. 亲睹盛世复何求:亲眼目睹了盛世,还有什么可追求的呢,表达对盛世的满足和对君主的敬仰。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思悲公”与“怀衮衣”,“东国何悲公西归”与“公西归”等,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 比喻:如“偃禾复”比喻国家的复兴,“鸣凤爰集万国康”比喻国家的繁荣。
  • 重复:如“公西归”、“偃禾复”、“从斯民”、“兴颂声”、“万国康”等,通过重复强调,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君主的敬仰和对国家繁荣的期盼。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典故,表达了作者对君主的无限敬仰和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诗中展现了君主的德政和国家的安宁,以及对盛世的满足和对君主的敬仰。

意象分析:

  • 衮衣:象征君主的高贵身份。
  • 偃禾复:象征国家的复兴。
  • 鸣凤:象征国家的繁荣。
  • 握发吐餐:象征君主的谦逊和勤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悲公”是指谁? A. 伊尹 B. 周公 C. 刘裕 D. 何承天

  2. 诗中的“偃禾复”象征什么? A. 国家的衰败 B. 国家的复兴 C. 君主的德政 D. 君主的谦逊

  3. 诗中的“鸣凤爰集万国康”象征什么? A. 国家的衰败 B. 国家的复兴 C. 君主的德政 D. 君主的谦逊

答案: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鼓吹铙歌十五首》其他篇章,如《战城南》、《巫山高》等,都是何承天的代表作,可以进一步了解其诗歌风格和主题。
  • 其他南北朝时期的颂歌,如鲍照的《拟行路难》、谢灵运的《登池上楼》等,可以比较不同诗人的颂歌风格和主题。

诗词对比:

  • 与唐代杜甫的《登高》相比,何承天的诗歌更加注重对君主的赞颂和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而杜甫的诗歌则更加注重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
  • 与宋代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相比,何承天的诗歌更加注重对君主的赞颂和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而苏轼的诗歌则更加注重对个人情感的表达和对自然景观的描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何承天诗集》
  • 《南北朝诗歌选》
  • 《古代颂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