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女清适宁海胡氏回次韵弟观净慈诗写情》

时间: 2025-01-01 14:35:32

自恨当年许嫁轻,临歧悲哽不能声。

痛肠恃酒翻多病,险道登天仅得晴。

女欲有家生世事,谁知与父别时情。

是虽婿玉□堪抱,南望云山泪自倾。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自恨当年许嫁轻,临歧悲哽不能声。
痛肠恃酒翻多病,险道登天仅得晴。
女欲有家生世事,谁知与父别时情。
是虽婿玉堪抱,南望云山泪自倾。

白话文翻译:

我后悔当年轻易许下嫁约,在分别的路口悲哽却无言。
痛苦的心肠依赖酒精而愈加多病,艰险的道路上只求能有晴天。
女子想要有个家过日子,谁能知晓与父亲别时的情感。
虽然我的丈夫如玉般可抱,但我向南望去,泪水不由自主地倾洒。

注释:

  • 自恨:自己后悔。
  • 许嫁:许下嫁约。
  • 临歧:在分别的路口。
  • :哽咽,因悲伤而无法说话。
  • 痛肠:心痛的感觉。
  • 恃酒:依赖酒精。
  • 多病:身体多病,形容因忧伤而导致健康状况差。
  • 险道:艰险的道路。
  • 世事:世间的事情。
  • 婿玉:指丈夫,形容其如玉般珍贵。
  • 南望:向南方遥望。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引用显著的历史典故,但其中的情感表达与古代女子的家庭生活和婚姻状况相关,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期待和压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著,宋代诗人,生平及详细资料较少,但其诗作常表现细腻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诗人目送一位名为清适的女子回到宁海,表达了对她的离别之情,以及对女性命运的感慨,反映了宋代女性在婚姻与家庭之间的矛盾与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晰而沉重的情感贯穿全篇,传达出诗人对离别的深切哀痛和对女性命运的深刻思考。开篇“自恨当年许嫁轻”便点出了诗人对过去选择的悔恨,反映出女性在婚姻中被动而无奈的处境。接下来的“临歧悲哽不能声”,则进一步渲染了离别的悲伤,诗人不仅是对女子的惋惜,也是对自己境遇的无奈。

“痛肠恃酒翻多病”一联,诗人以酒来解忧,然而酒并不能真正愈合心灵的创伤,反而加重了身体的虚弱,展现了情感的绝望与无助。而“险道登天仅得晴”则强调了人生道路的艰难,似乎即便是微薄的希望也如同登天般艰险。

接下来的句子“女欲有家生世事”,道出了女子渴望有一个家庭的普遍心声,但又无奈地提到“谁知与父别时情”,表达了在追求个人幸福时,往往需要割舍与家人的情感。

最后一句“是虽婿玉堪抱,南望云山泪自倾”,以“南望云山”象征着对过往和亲情的怀念,尽管有了如玉的丈夫,但内心的孤独和伤痛依然让泪水倾洒。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女性在婚姻、家庭与个人情感之间的复杂心境,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自恨当年许嫁轻:表达了对过去轻率许下嫁约的懊悔。
  2. 临歧悲哽不能声:在离别时,悲伤得无法言语。
  3. 痛肠恃酒翻多病:情感的痛苦使她依赖酒精,健康却愈发恶化。
  4. 险道登天仅得晴:生活道路艰难,偶尔的希望如同登天般稀少。
  5. 女欲有家生世事:女性想要有家庭,参与世间事务。
  6. 谁知与父别时情:对离别时与父亲的情感感慨。
  7. 是虽婿玉堪抱:虽然丈夫如玉般珍贵。
  8. 南望云山泪自倾:向南方遥望,思念与伤感不由自主地流下眼泪。

修辞手法

  • 比喻:“婿玉”比喻丈夫的珍贵。
  • 拟人:将情感具象化,使读者感受到诗人的内心挣扎。
  • 对仗:“痛肠恃酒翻多病,险道登天仅得晴”,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离别与自我反思的描写,反映出女性在家庭与个人情感之间的无奈与挣扎,表达了对温情与亲情的渴望,具有深刻的社会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解忧,然而也暗示身体与情感的双重痛苦。
  2. :象征思念与怀念,南望的情感寄托。
  3. :表达内心的悲伤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自恨”意为: A. 懊悔
    B. 喜欢
    C. 愤怒
    D. 忍耐

  2. “痛肠恃酒翻多病”中“恃”的意思是: A. 依赖
    B. 喜爱
    C. 反对
    D. 放弃

  3. 诗中“南望云山泪自倾”表达的情感是: A. 开心
    B. 无奈与思念
    C. 愤怒
    D. 平静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温庭筠《菩萨蛮》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对比,陈著的诗同样表达了女性的情感困境,但李清照的诗歌更侧重于对爱恋的细腻描写,而陈著则更加关注离别的痛苦和女性在家庭中的无奈选择。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李清照与她的时代》
  • 《宋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