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谕宝二首》
时间: 2025-01-14 16:01:35
沉玉在弱泥,泥弱玉易沉。
扶桑寒日薄,不照万丈心。
安得潜渊虬,拔壑超邓林。
泥封泰山阯,水散旱天霖。
洗此泥下玉,照耀台殿深。
刻为传国宝,神器人不侵。
冰置白玉壶,始见清皎洁。
珠穿殷红缕,始见明洞彻。
镆铘无人淬,两刃幽壤铁。
秦镜无人拭,一片埋雾月。
骥跼环堵中,骨附筋入节。
虬蟠尺泽内,鱼贯蛙同穴。
艅艎无巨海,浮浮矜瀎潏。
栋梁无广厦,颠倒卧霜雪。
大鹏无长空,举翮受羁绁。
豫樟无厚地,危柢真卼臲.
圭璧无卞和,甘与顽石列。
舜禹无陶尧,名随腐草灭。
神功伏神物,神物神乃别。
神人不世出,所以神功绝。
神物岂徒然,用之乃施设。
禹功九州理,舜德天下悦。
璧充传国玺,圭用祈太折。
千寻豫樟干,九万大鹏歇。
栋梁庇生民,艅艎济来哲。
虬腾旱天雨,骥骋流电掣。
镜悬奸胆露,剑拂妖蛇裂。
珠玉照乘光,冰莹环坐热。
此物比在泥,斯言为谁发。
于今尽凡耳,不为君不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谕宝二首》
沉玉在弱泥,泥弱玉易沉。
扶桑寒日薄,不照万丈心。
安得潜渊虬,拔壑超邓林。
泥封泰山阯,水散旱天霖。
洗此泥下玉,照耀台殿深。
刻为传国宝,神器人不侵。
冰置白玉壶,始见清皎洁。
珠穿殷红缕,始见明洞彻。
镆铘无人淬,两刃幽壤铁。
秦镜无人拭,一片埋雾月。
骥跼环堵中,骨附筋入节。
虬蟠尺泽内,鱼贯蛙同穴。
艅艎无巨海,浮浮矜瀎潏。
栋梁无广厦,颠倒卧霜雪。
大鹏无长空,举翮受羁绁。
豫樟无厚地,危柢真卼。
臲圭璧无卞和,甘与顽石列。
舜禹无陶尧,名随腐草灭。
神功伏神物,神物神乃别。
神人不世出,所以神功绝。
神物岂徒然,用之乃施设。
禹功九州理,舜德天下悦。
璧充传国玺,圭用祈太折。
千寻豫樟干,九万大鹏歇。
栋梁庇生民,艅艎济来哲。
虬腾旱天雨,骥骋流电掣。
镜悬奸胆露,剑拂妖蛇裂。
珠玉照乘光,冰莹环坐热。
此物比在泥,斯言为谁发。
于今尽凡耳,不为君不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在尘世中优秀的事物常常被埋没的主题。玉沉于柔弱的泥土之中,泥土软弱,玉就容易沉下去。寒冷的阳光无法照耀人心的深处。诗人希望能有如潜龙般的存在,能够超越大山大川,打破泥土的封闭,显现出玉石的光辉。作品通过洗净泥土,来显露深藏的美丽,最终成为国家的法宝,神器无人敢侵犯。接着,诗人描绘了无数珍宝,如白玉壶、红珠等,它们在无人打磨的情况下,依然闪耀着光辉。整个诗歌在揭示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对比,强调了真正的才华和美德常常被埋没,只有在合适的环境中才能展现出来。
注释:
- 沉玉:指玉石沉于泥土。
- 扶桑:传说中的太阳升起的地方,象征光明。
- 潜渊虬:比喻深藏的才能。
- 泰山阯:泰山的根基。
典故解析:
- 舜禹:舜与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明君,象征着治国之道与德行。
- 圭璧:古代用作礼器的珍贵物品,象征国家的权力与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稹,字圣俞,唐代著名诗人,与白居易齐名,擅长诗词,尤以直抒胸臆、清新脱俗著称。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政治腐败,诗人借用玉石与泥土的比喻,反映了对人才与美德被埋没的感慨。
诗歌鉴赏:
《谕宝二首》通过对比与象征手法,深刻地揭示了优秀才华和美好事物在世俗环境中的被埋没现象。诗中通过对玉石的描写,构建了一幅美丽而又令人唏嘘的画面。玉石的光泽被泥土遮蔽,正如有才之士被环境所困。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对美与才华的渴望与追求。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如舜和禹,象征着理想的治理者,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理想的追求。整体而言,诗歌在形式与内容上都体现了唐代诗歌的高度,既有哲理的深度,又有艺术的美感,使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沉玉在弱泥:比喻优秀的事物被埋没于平庸之中。
- 泥弱玉易沉:强调环境对优秀事物的影响。
- 扶桑寒日薄:象征光明无法照耀内心深处。
- 安得潜渊虬:希望能有潜藏在深渊的龙,象征有才华的人。
- 泥封泰山阯:比喻被环境封闭的优秀才能。
修辞手法:
- 对比:将玉与泥土进行对比,强调优秀与平庸的差距。
- 象征:玉象征着美德与才能,泥土象征着平庸与困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对人才与美德被埋没的感慨,强调在合适的环境中,才能与美德才会显现。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象征着美好与珍贵。
- 泥:象征着平庸与困境。
- 扶桑:象征光明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泥”象征什么?
- A. 美好
- B. 平庸
- C. 光明
- D. 努力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舜禹”象征着__。
-
判断题:诗中强调了优秀的事物需要在合适的环境中才能显现。 (对/错)
答案:
- B
- 理想的治理者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但更侧重于个人情感。
- 《登高》:关注社会现实,二者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
- 《元稹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