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太白隐者
李洞 〔唐代〕
开辟已来雪,为山长欠春。
高遮辞碛雁,寒噤入川人。
栈阁交冰柱,耕樵隔日轮。
此中栖息者,不识两京尘。
白话文翻译:
这场雪自古以来就没有停过,山上春天的气息也因此显得十分稀缺。高空中的雁群在泥沙中啼鸣,寒冷使得进入山川的人们感到颤抖。栈道上的冰柱交错,耕作和砍柴的人们在日轮的交替下各自忙碌。在这片栖息之地的人们,竟然不知道长安和洛阳的尘世纷扰。
注释:
字词注释:
- 开辟已来雪:指自古以来雪一直在下。
- 高遮辞碛雁:高空中的雁群因为泥沙而啼鸣。
- 寒噤:因寒冷而颤抖。
- 栈阁:高架的楼阁,指行走的栈道。
- 交冰柱:冰柱交错的状态。
- 耕樵:指耕作和砍柴的人。
- 两京尘:指长安和洛阳的尘世纷扰。
典故解析:
- “太白隐者”指的是李白,因其放浪形骸和隐逸的生活而受到后人尊崇。这里的“寄”字暗示诗人对李白的怀念和敬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洞,可能是唐代的一位诗人,具体生平资料较少。他的诗作多为山水田园题材,常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一个诗歌繁荣的时代,诗人受到了李白的影响,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的疏离。
诗歌鉴赏:
《寄太白隐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象与隐逸生活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高山雪景的寒冷与孤寂,暗示了他对隐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繁华的逃避。首联“开辟已来雪,为山长欠春”通过“雪”和“春”的对比,传达出一种生机缺乏的感觉,给人以冷清之感。接下来的“高遮辞碛雁,寒噤入川人”则用雁的啼鸣和人们的寒噤进一步强化了环境的恶劣和孤独的氛围。后两联描述栈阁与耕樵,表现出人们在这冰冷环境中依然忙碌的生活状态,而最后一句则强调了隐者的与世无争,他们对城市生活的无知,反映出一种对世俗的超然态度。
整首诗在意象上层次分明,情感上从孤寒到向往,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对自由与自然的渴望。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观的同时,也在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体现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的批判与自我精神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开辟已来雪,为山长欠春:自古以来的雪景使得山中春天的气息显得更加稀少。
- 高遮辞碛雁,寒噤入川人:高空的雁群因为环境的恶劣而啼鸣,寒冷使得进入山川的人们感到颤抖。
- 栈阁交冰柱,耕樵隔日轮:冰柱交错的栈道上,耕作和砍柴的人们在日夜更替中忙碌着。
- 此中栖息者,不识两京尘:在这个隐秘的地方栖息的人们,竟然不知长安和洛阳的喧嚣。
修辞手法:
- 诗中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寒噤”使人感受到寒冷的生动表现。
- 对仗工整,诗句之间的音韵和谐美,增强了诗的艺术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对世俗生活的疏离与批判,表现了对自由与宁静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雪:象征寒冷和孤独。
- 雁:象征迁徙与离别。
- 栈阁:象征与自然的连接。
- 耕樵:象征生活的朴实与努力。
- 两京尘:象征尘世纷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高遮辞碛雁”是指什么? A. 雁群在泥沙中啼鸣
B. 雁群在水中游
C. 雁群在树上栖息 -
诗人通过什么意象来表现环境的寒冷? A. 春天
B. 雪
C. 雁 -
诗中提到的“此中栖息者”指的是谁? A. 世俗人
B. 隐者
C. 农民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月下独酌》 李白
诗词对比: 《寄太白隐者》与李白的《月下独酌》有相似之处,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向往与对世俗的逃避,但《寄太白隐者》更加强调环境的孤寂与隐者的超然,而《月下独酌》则更多地体现了个人情感与孤独的交织。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