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桓温将死谢安起,
霍氏初除魏相来。
谁与圣君安大业,
巍巍廊庙可无材。
白话文翻译
桓温快要死了,谢安开始出头,
霍氏刚刚被任命为魏国的宰相。
谁能帮助圣明的君王安定大业,
巍峨的宫殿中却似乎没有人才。
注释
- 桓温:东晋时期的权臣,曾对朝政产生重大影响。
- 谢安:东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曾任宰相,后期被认为是稳定政治局势的关键人物。
- 霍氏:指的是霍光,西汉时期的权臣,此处可能是隐喻或代指当时的权臣。
- 圣君:指的是明智的君主。
- 廊庙:指朝廷和宫殿,象征政治权力的中心。
- 无材:没有人才能够支撑起这样的庙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元吉,字君美,号景阜,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作品多表现对时局的深刻思考,风格清新,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政治意识。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东晋时期,桓温的权力接近顶峰,而谢安则在朝中逐渐崭露头角。时局动荡,国家的未来令人担忧,诗人通过描绘这些政治现象,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及对人才匮乏的感叹。
诗歌鉴赏
此诗以简练的四句揭示了历史的瞬息万变和政治的复杂。开篇提及桓温的死与谢安的崛起,暗示了权力更迭的无常与政治斗争的残酷。桓温作为当时的权臣,其死去不仅是个人的终结,也象征着旧势力的衰亡。谢安的出现则预示着新力量的崛起,但诗中紧接着对霍氏的提及,似乎在表达对新任命的质疑。
最后两句则是全诗的高潮与核心,诗人以“谁与圣君安大业”提问,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怀。对“巍巍廊庙”的描绘,虽然气势雄伟,却因“可无材”而显得格外苍凉,揭示了人才的重要性与缺失的悲哀。整首诗在历史的背景下,表现出对政治的思考和对国家前途的忧虑,让人深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桓温将死谢安起:描写桓温权臣的衰败与谢安的崛起,表明历史的交替。
- 霍氏初除魏相来:霍氏刚刚被任命,说明权力的更迭和新的政治局势的形成。
- 谁与圣君安大业:提出质疑,谁能帮助君主稳定国家?
- 巍巍廊庙可无材:即使宫殿巍峨,但缺乏人才,愁苦而无力。
修辞手法
- 对仗:首句与次句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隐喻:将“廊庙”比作国家的权力象征,表明其重要性。
- 反问:通过“谁与圣君安大业”激发读者思考,增加了诗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政治权臣的兴衰,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以及对人才短缺的无奈,反映了历史的无情与政治的复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桓温:权力与衰落的象征。
- 谢安:希望与新的开始。
- 廊庙:国家的权力中心,象征国家的稳定与繁荣。
- 材:人才,国家的根本所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桓温将死谢安起,谁与圣君安大业中,谢安的角色象征什么?
- A. 旧势力
- B. 新的希望
- C. 无关紧要
-
“巍巍廊庙可无材”中的“材”指的是什么?
- A. 建筑材料
- B. 人才
- C. 物质财富
-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 A. 欢快
- B. 忧虑
- C. 愤怒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崔颢《黄鹤楼》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与韩元吉《圣政更新诏书正告讦之罪因得小诗十首》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但前者更侧重于战争带来的动荡,而后者则强调政治中的人才缺失。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诗人研究》
- 《东晋历史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