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同赵校书题普救寺
原文展示:
东门高处天,一望几悠然。
白浪过城下,青山满寺前。
尘光分驿道,岚色到人烟。
气象须文字,逢君大雅篇。
白话文翻译:
在东门的高处,天空显得辽阔,一望无际,令人心旷神怡。
白色浪潮在城下翻滚,青山环绕在寺庙之前。
尘土的光线在驿道上游走,云岚的色彩飘至人烟处。
自然的景象需要用文字来记录,与你相逢正好是这大雅之篇。
注释:
- 东门:指城市的东门,象征着一个开放的视野。
- 悠然:形容心情宁静、愉快。
- 白浪:指江河湖海的白色波浪,象征着水的流动和时间的流逝。
- 尘光:尘土在光线下的反射,强调了环境的变化和人迹的存在。
- 岚色:指云雾的颜色,表现出自然环境的变化。
- 气象须文字:表达了自然景象需要用文字记录的思想。
- 大雅篇:指高雅的诗文,强调文化的交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巨源,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他的诗歌风格多样,以山水田园诗见长,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普救寺,表现了诗人对寺庙周围自然景色的欣赏,以及与友人相逢的愉悦心情。诗中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交融,体现了唐代士人对自然与文化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东门高处的壮丽景色,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观察,传达出一种淡然的心境。开头两句以“高处天”、“悠然”表达了诗人站在高处俯瞩大地的自得之情,展现了心灵的宁静与开阔。接着,诗人以“白浪”和“青山”描绘出城下和寺前的自然景观,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整个画面生动而富有层次感。“尘光分驿道”则通过光影的变化,暗示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的交融,增强了诗的生活气息。
在最后两句,诗人转向对文化的思考,表达了对文字和诗歌的重视,以及与友人相聚时的愉悦。整首诗情景交融,既有自然的美丽,又有文化的深度,反映了唐代文人对自然与人文的双重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东门高处天:站在东门的高处,天空显得十分辽阔。
- 一望几悠然:远望天际,心中感到无比悠然。
- 白浪过城下:白色的浪潮在城下翻滚,表现出水的动感。
- 青山满寺前:青山环绕在寺庙的前面,展示了自然的宁静。
- 尘光分驿道:尘土的光线洒在驿道上,说明活动的痕迹。
- 岚色到人烟:云岚的色彩飘到有人的地方,表现出人与自然的联系。
- 气象须文字:自然的景象需要用文字来记录,强调文化的重要性。
- 逢君大雅篇:与朋友相逢,正好是高雅的诗篇,表达了心灵的契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文思想相结合,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对仗:诗中有许多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强了音乐感。
- 意象:运用“白浪”、“青山”等意象,构建出丰富的自然图景。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文化的重视,体现了唐代文人的情怀。通过对普救寺周围景色的描绘,传达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心境。
意象分析:
- 东门:象征着开放的视野和心境。
- 白浪: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动感。
- 青山:象征着宁静和永恒的自然。
- 尘光:象征着人类活动的痕迹。
- 岚色:象征着自然的变化与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东门高处天”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忧伤
B. 悠然
C. 愤怒
D. 悲伤 -
“白浪过城下”中的“白浪”主要象征什么? A. 和平
B. 时间的流逝
C. 人的孤独
D. 文化的传承 -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重视? A. 自然
B. 友情
C. 文字与诗歌
D. 财富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士》
诗词对比:
- 王维《鹿柴》:同样以自然景色为主题,但更侧重于山水的宁静与人心的和谐;而杨巨源的诗则更加强调人与自然、人与文化的交融。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的美学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