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尽日宴罢,感事独吟(开成五年三月三十日作)》

时间: 2025-01-07 23:25:13

五年三月今朝尽,客散筵空独掩扉。

病共乐天相伴住,

春随樊子一时归。

闲听莺语移时立,思逐杨花触处飞。

金带缒腰衫委地,年年衰瘦不胜衣。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尽日宴罢,感事独吟(开成五年三月三十日作)
作者: 白居易

五年三月今朝尽,客散筵空独掩扉。
病共乐天相伴住,春随樊子一时归。
闲听莺语移时立,思逐杨花触处飞。
金带缒腰衫委地,年年衰瘦不胜衣。

白话文翻译:

五年三月的最后一天到了,客人们散去,筵席空空我独自关上门。
我的病与欢乐相伴,春天随着樊子(樊哙)一同归去。
我闲听黄莺的鸣叫,站在这里思绪飞舞,像杨花一样飘散。
金带缒腰的衣裳已经脱落在地,年年岁岁我日渐衰弱,衣服再也撑不住我的身形。

注释:

  • 樊子:指的是樊哙,汉初名将,诗中用作象征。
  • 闲听莺语:指听黄莺的歌声,表达一种闲适的心情。
  • 金带:古代男子服饰的一种装饰,象征华美。
  • 衰瘦不胜衣:形容身体虚弱,衣服显得太大。

典故解析:

樊哙是汉代著名的将领,白居易用他来比喻春天的逝去。诗中提到的莺与杨花都是春天的象征,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怀念与惋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风平易近人,常关注社会民生,善于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开成五年三月三十日,正值春末,诗人感受到春天的离去,感慨万千。因宴会结束,独自一人,抒发内心的孤独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春尽日宴罢,感事独吟》通过宴会的结束和春天的逝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伤感。诗的开头“今朝尽”,简洁明了地传达出时间的流逝。接着“客散筵空”,表现出宴会后的冷清,与之前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突显诗人的孤独感。

“病共乐天相伴住”一句,诗人将病与乐天并列,暗示即使在乐观中也无法逃避身体的虚弱。接下来的“春随樊子一时归”,用樊哙象征春天的逝去,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留恋与无奈。

后两联描绘了春天的美好与个人的衰弱,“闲听莺语”中透露出对春天的向往,而“年年衰瘦不胜衣”则是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无奈与叹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整首诗洋溢着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命的深刻思考,揭示了人们在岁月变迁中所感受到的无常与孤独。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五年三月今朝尽:指春天的最后一天,一个时间的节点,暗示着生命的流逝。
  • 客散筵空独掩扉:表达宴会后的冷清,孤独的心情逐渐浮现。
  • 病共乐天相伴住:将病痛与乐观情绪并存,体现了人生的复杂与矛盾。
  • 春随樊子一时归:用樊哙象征春天的消逝,寄托了对春日的怀念。
  • 闲听莺语移时立:描绘了诗人静听鸟鸣的悠闲状态,然而内心却充满思绪。
  • 思逐杨花触处飞:杨花随风而飞,象征着思绪的飘散与无所依归。
  • 金带缒腰衫委地:华丽的服饰反衬出诗人的衰弱与失落。
  • 年年衰瘦不胜衣:强调身体的衰弱与时光无情,表达了对生命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樊哙比作春天,增添了诗意。
  • 拟人:莺语、杨花的描写,让自然景物生动起来。
  • 对仗:比如“金带缒腰,衫委地”,形成了和谐的音韵。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宴会的结束与春天的逝去,表现了对生命流转的感慨,探讨了时间的无情与个人的孤独,传达出一种对生命的深刻反思和对过往岁月的追忆。

意象分析:

  • :象征生命与希望,诗中表现出对春天的依恋。
  • :春天的使者,象征着美好与愉悦。
  • 杨花:代表着时光的流逝与无常。
  • 金带:象征青春与华丽,反衬出衰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樊子”指的是谁?

    • A. 樊哙
    • B. 樊梨
    • C. 樊屠
  2. 诗中客人散去后,诗人感受到的是什么?

    • A. 快乐
    • B. 孤独
    • C. 满足
  3. “年年衰瘦不胜衣”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 B. 对身体虚弱的无奈
    • C. 对未来的期许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 - 杜甫
  • 《赋得古原草送别》 - 白居易

诗词对比:

  • 与杜甫的《春夜喜雨》对比:白居易的诗更体现个人情感的孤独,而杜甫则描绘了春雨带来的生机与希望。
  • 与李白的《将进酒》对比:李白的豪放与白居易的细腻形成鲜明对比,展示了不同的诗人风格。

参考资料:

  • 《白居易诗集》
  • 《唐诗三百首》
  • 《诗词鉴赏》相关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