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赴洞庭舟中作》
时间: 2024-09-19 21:13:2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早发赴洞庭舟中作
白居易 〔唐代〕
阊门曙色欲苍苍,
星月高低宿水光。
棹举影摇灯烛动,
舟移声拽管弦长。
渐看海树红生日,
遥见包山白带霜。
出郭已行十五里,
唯消一曲慢霓裳。
白话文翻译:
在阊门的晨曦中,天色渐渐变得苍茫,星星和月亮在水面上高低浮动。船桨划起的波影摇动着灯烛的光影,船只移动时管弦乐声悠长。渐渐看见海边的树木在阳光下呈现出红色的生机,远远望见包山上覆盖着白霜。出城已经行驶了十五里,唯有一曲《霓裳羽衣曲》的余音在耳边回荡。
注释:
- 阊门:指的是南京城的一个门,象征着出发的地方。
- 苍苍:形容天色阴沉或清明,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
- 棹:指船桨,划动时产生的影子。
- 管弦:管乐和弦乐,指的是乐器的统称。
- 红生日:生机勃勃的树木在阳光照耀下呈现出的红色。
- 包山:指远处的山,象征遥远的目标。
- 霜:象征寒冷与清晨的宁静。
- 霓裳:指古代舞曲《霓裳羽衣曲》,表达优雅和美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因其平易近人的诗风和关怀民生的主题而广受欢迎。他的诗歌涵盖了爱情、政治、人生等多个方面,具有较强的社会批判性。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白居易赴洞庭湖的途中,描绘了清晨的湖面和沿途的景色。诗中融合了个人的感受与自然的景色,展现了诗人对旅途的欣赏与思考。
诗歌鉴赏:
《早发赴洞庭舟中作》是一首描绘旅途清晨美景的诗,白居易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舟行湖上的景象与内心的感受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细腻观察。
诗的开头,“阊门曙色欲苍苍”以色彩的变化拉开了帷幕,晨曦映照下的湖面呈现出一种苍茫的美感,给人以宁静和深邃的感觉。接着“星月高低宿水光”,则通过星星和月亮的高低变化,呈现出清晨的静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棹举影摇灯烛动,舟移声拽管弦长”,不仅描绘了船行的动态美,也让人感受到船上悠扬的乐声,营造出一种生动的场景。诗中对景物的描写细腻而富有韵味,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后半部分,诗人渐渐看到了“海树红生日”,这不仅是自然界的景象,更是生命的象征,传达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气息。而“遥见包山白带霜”,则通过对远山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向往和思考。
最后“出郭已行十五里,唯消一曲慢霓裳”,在旅程的尽头,诗人回顾和总结这段旅途的美好,既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生活的感悟。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优美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生命和旅途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阊门曙色欲苍苍:晨曦在阊门处渐渐明亮,天色变得苍茫,暗示新的开始。
- 星月高低宿水光:星星和月亮在水面上交相辉映,描绘出清晨的微妙变化。
- 棹举影摇灯烛动:船桨划动,影子摇曳,灯光随之闪动,生动展示了船上的情景。
- 舟移声拽管弦长:船只移动,悠扬的乐声伴随,传递出一种流动的美感。
- 渐看海树红生日:逐渐看到海边的树木在阳光下焕发出红色的生机。
- 遥见包山白带霜:远处的包山上覆盖着白霜,描绘出清晨的寒意。
- 出郭已行十五里:离开城郭已经走了十五里,表现出旅途的行进。
- 唯消一曲慢霓裳:只留下《霓裳羽衣曲》的余音,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阊门”来象征出发,营造出一种开端的感觉。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生命,增强了诗的情感。
- 对仗:如“棹举影摇灯烛动,舟移声拽管弦长”,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清晨的旅途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向往,既有对美好景色的沉醉,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晨曦:象征新的开始与希望。
- 船桨:象征行动与探索。
- 红树:生命的象征。
- 白霜:代表时间的流逝与清晨的寒冷。
这些意象通过细腻的描绘,表达出诗人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理解,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阊门”指的是哪个地方? A. 南京
B. 北京
C. 成都
D. 西安 -
“舟移声拽管弦长”中的“管弦”指的是什么?
A. 船只
B. 乐器
C. 船桨
D. 水面 -
诗中提到的《霓裳羽衣曲》象征什么?
A. 舞蹈的优美
B. 战争的悲壮
C. 生活的平淡
D. 自然的宁静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望洞庭》
诗词对比:
- 白居易的《早发赴洞庭舟中作》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均描写了清晨的旅途,但白居易更注重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而李白则强调了旅途的豪情与壮丽。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