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斗歌》

时间: 2025-01-19 13:20:29

计孛怯梼杌,紫木背文章。

我迕一宿直箕斗,不愁斟酌愁簸扬。

斗之柄,实司天;箕之风,由犯月。

箕胡为,张口吻;斗胡为,閟喉舌。

骑箕尾,诉阊阖。

屏谗邪,正出纳。

文昌开,箕斗合。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箕斗歌
作者: 杨维桢

计孛怯梼杌,紫木背文章。
我迕一宿直箕斗,不愁斟酌愁簸扬。
斗之柄,实司天箕之风,由犯月。
箕胡为,张口吻斗胡为,閟喉舌。
骑箕尾,诉阊阖。
屏谗邪,正出纳。
文昌开,箕斗合。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富有想象力的场景,诗人以“箕斗”作为象征,表达了对命运和宇宙的思考。诗中提到的“计孛怯梼杌”说明了宇宙的复杂变化,而“紫木背文章”则隐喻着智慧与文化的积累。我在夜里操控着箕斗,不必担心酒水的斟酌与搅拌。“斗之柄”象征着掌控天命的力量,而“箕胡为”则暗示着人与自然的互动。骑上箕尾,向天阊阖诉说,屏蔽一切谗言,正直地接受命运的馈赠。文昌星的出现意味着智慧的开端,箕斗的合并则象征着宇宙间的和谐与统一。


注释:

字词注释

  • 计孛: 计算星辰的变化。
  • 怯梼杌: 形容宇宙的复杂。
  • 紫木: 可能指代高贵或神秘的事物。
  • 箕斗: 古代的一种天文仪器,用于观测天象。
  • 阊阖: 古代宫门,象征着高贵与权力。

典故解析

  • 文昌: 在中国文化中,文昌星被视为掌管文运与智慧的星,出现在诗中意味着求知与智慧的开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维桢,元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和深邃的思想著称。他的诗歌常常融合自然景观与哲理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箕斗歌》创作于元代社会动荡时期,诗人通过对天文的描绘,表达了对命运的思索和对智慧的追求。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及个人遭遇密切相关。


诗歌鉴赏:

《箕斗歌》是一首富有哲理和象征意义的诗作。诗人利用箕斗这一天文仪器,表达了对宇宙和命运的思考。诗中通过“计孛怯梼杌”引入了星辰的变化,暗示了不可预知的命运与人生的无常。接着“紫木背文章”则引导读者思考文化与智慧的积累,似乎在强调知识的重要性。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为独特,箕斗不仅是天文观察的工具,更是诗人心灵的寄托。“骑箕尾,诉阊阖”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宇宙的亲密关系,表现出一种与天地对话的渴望。在这幅宏大的宇宙画卷中,诗人不再是孤独的个体,而是宇宙一部分,参与到命运的轮回中。

此外,诗中反复出现的“屏谗邪,正出纳”则是对人生态度的宣示,强调了正直与诚实的重要性。最后,文昌的开与箕斗的合象征着智慧与宇宙的和谐,展现了一种乐观的人生观。

在艺术表现上,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象征,使整首诗充满了哲理的深度与美感的张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计孛怯梼杌: 诗人以“计”字开篇,展示了对宇宙变化的思考。
  • 紫木背文章: 文化和智慧背后的力量。
  • 我迕一宿直箕斗: 表达出诗人夜间思考的状态。
  • 不愁斟酌愁簸扬: 表达内心的宁静,超脱于外界的纷扰。
  • 斗之柄,实司天箕之风: 象征着掌控命运的力量。
  • 由犯月: 提及月亮,暗示着时间的流逝。
  • 箕胡为,张口吻斗胡为: 诗人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
  • 閟喉舌: 表达了对真言的渴望。
  • 骑箕尾,诉阊阖: 传达与宇宙的对话。
  • 屏谗邪,正出纳: 诗人强调了诚实与正直。
  • 文昌开,箕斗合: 最后以和谐的结尾,暗示着智慧的开启。

修辞手法

  • 比喻: “箕斗”比喻命运与智慧的工具。
  • 对仗: “屏谗邪,正出纳”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命运的思考和对智慧的追求,诗人通过对自然与宇宙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的哲理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箕斗: 象征着命运与智慧的工具。
  • 文昌: 代表智慧与知识。
  • 紫木: 隐喻高贵和文化。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这几种意象不仅是自然现象的描绘,更是哲理的象征,暗示着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深切理解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箕斗”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战争
    • B. 命运与智慧
    • C. 财富
  2. 诗人提到了哪个星星?

    • A. 北斗
    • B. 文昌
    • C. 太阳
  3. “屏谗邪,正出纳”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 A. 否定谣言,强调正直
    • B. 追求名利
    • C. 对人生的无奈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作品相比,杨维桢在《箕斗歌》中更注重哲理的探讨和自然的描绘,而李白则更倾向于抒情和豪放。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杨维桢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