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暗浪冲舟鞺鞳声,夷陵城下正三更。
十分倾酒禁风力,一点无云祟月明。
久坐不知衣露湿,浩歌时有水禽惊。
诗成莫驾长鲸去,自是虚皇白玉京。
白话文翻译:
暗浪拍打着小舟,发出轻微的声响,夷陵城下正值三更时分。
我饮酒十成,抵挡住风的力量,清澈的月光下没有一片云彩。
我坐得久了,浑然不觉衣服被露水湿透,时而放声高歌,惊起水边的禽鸟。
诗成之后,莫要驾着长鲸远去,这里本是虚幻的白玉京。
注释:
字词注释:
- 暗浪:指的是微弱的波浪,暗示夜晚的宁静。
- 鞺鞳声:形容小舟在水面上的摇晃声。
- 夷陵:古地名,位于今湖北省,历史上著名的地理位置。
- 十分倾酒:形容酒量十分可观,倾倒了许多酒。
- 禁风力:指抵挡风的能力,表现出诗人饮酒后豪情。
- 祟月明:明亮的月光,没有云彩遮挡。
- 浩歌:高声歌唱,表达豪情和愉悦。
- 长鲸:比喻大船或乘坐的船只。
- 虚皇白玉京:意指虚幻的理想境界,白玉京传说中是仙境。
典故解析:
“白玉京”出自《山海经》,是传说中的仙境,象征着理想的归宿或逍遥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历经多个朝代,深受历史变迁的影响。他的诗词多描写个人情感、历史和自然风光,风格豪放、深情,常表现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陆游晚年,正值南宋时期,国家动荡不安,诗人常常通过诗歌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理想的追求。
诗歌鉴赏:
《江上观月》是一首描绘夜景、抒发情感的诗作,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诗中描绘了诗人在三更时分,乘舟于夷陵江上,微波荡漾,月光皎洁,酒意正酣的情景。前两句以“暗浪”和“鞺鞳声”开篇,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幽深的夜景氛围,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接下来的两句中,诗人借饮酒来抵挡风的侵袭,体现出一种洒脱与自适。月明无云,诗中显露出一种清澈与宁静,使人心中生出淡淡的惆怅。尤其是“久坐不知衣露湿”一句,表现出诗人对周遭环境的沉浸与忘我,进一步突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最后两句则是情感的升华,诗人提醒自己不要过于沉迷于此刻的美好而忘却归途,表现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这种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使得整首诗既有情感的奔放,又有深刻的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暗浪冲舟鞺鞳声:描写夜晚微波荡漾,小舟和水面相互碰撞发出的声响,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
- 夷陵城下正三更:地点和时间的交代,夷陵城下的夜晚,进一步增强了氛围的宁静。
- 十分倾酒禁风力:诗人饮酒至尽,表达出一种对生活的豪情和无畏。
- 一点无云祟月明:月明无云,夜空清澈,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明净与宁静。
- 久坐不知衣露湿:沉浸在诗意与酒意中,表现出诗人对周遭环境的无知与忘我。
- 浩歌时有水禽惊:高歌时,水禽受惊飞起,生动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动感。
- 诗成莫驾长鲸去:诗人提醒自己,不要过于沉醉于此刻的美好,不要离开理想的归宿。
- 自是虚皇白玉京:强调理想境界的虚幻与遥不可及,更加深了诗人的哲理思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理想的境界比作“白玉京”,使得诗意更加深远。
- 对仗:前后句的对称使用,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水禽的“惊”赋予生命,增加了自然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夜晚的月色和江面,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理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对现实的思考与警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水:象征着流动的时间和生命的无常。
- 月光:象征着理想和希望的明亮。
- 酒:象征着诗人的豪情与对生活的热爱。
- 水禽:象征着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时间是几点? A. 一点
B. 三点
C. 三更
D. 夜半 -
“白玉京”象征着什么? A. 现实的生活
B. 理想的境界
C. 诗人的家乡
D. 美酒佳肴 -
诗人饮酒的目的是? A. 为了忘却烦恼
B. 为了豪情壮志
C. 为了抵挡风力
D. 为了酿酒
答案:
- C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陆游的《江上观月》和王维的《山居秋暝》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陆游的诗更显豪情,而王维则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宁静的心境。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象反映了诗人的情感,但表现方式和情感基调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