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其二》
时间: 2025-01-07 23:11:3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念奴娇 其二
作者: 张元干 〔宋代〕
蕊香深处,逢上巳生怕花飞红雨。
万点胭脂遮翠袖,谁识黄昏凝伫。
烧烛呈妆,传杯绕槛,莫放春归去。
垂丝无语,见人浑似羞妒。
修禊当日兰亭,群贤弦管里,英姿如许。
宝靥罗衣,应未有许多阳台神女。
气涌三山,醉听五鼓,休更分今古。
壶中天地,大家著意留住。
白话文翻译
在花香浓郁的地方,遇到上巳节,生怕花瓣如雨般纷飞。万点胭脂掩盖了翠绿的衣袖,谁能看出黄昏时我凝望的神情。烛光下我妆扮自己,传递酒杯绕过栏杆,千万不要让春天匆匆离去。垂柳无言,看到人们的样子仿佛有些嫉妒。在修禊的日子里,像兰亭聚会那样,许多英才在乐声中交汇,英姿飒爽。美丽的容颜和华丽的衣裳,应该没有多少阳台上的神女。气势如三山般涌动,醉意中听着五更的鼓声,何必再分今古呢?壶中天地,大家都想将这美好时光留住。
注释
- 上巳:指农历三月初三的节日,古时人们在这一天习惯春游和洗浴。
- 蕊香:指花蕊发出的香气,象征着春天的美好。
- 烧烛呈妆:指在烛光下妆扮自己,营造出一种浪漫的氛围。
- 修禊:修禊是古代春季的一种祭祀活动,通常和饮酒作乐有关。
- 兰亭: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所聚会的地方,象征着文人雅士的聚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元干,宋代诗人,以词风婉约著称,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及人情世态,作品多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珍惜。
创作背景
《念奴娇 其二》写于春日,正值上巳节。诗人借节日的欢愉与春天的美好,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与对美好瞬间的珍视。
诗歌鉴赏
《念奴娇 其二》是一首充满春意的词作,诗人在细腻的描绘中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人情的温暖。开头以“蕊香深处,逢上巳”引入,瞬间让读者感受到浓烈的春天气息。诗中通过“万点胭脂遮翠袖”展现了女子的妆饰之美,生动形象,渗透出浓厚的生活气息。
“烧烛呈妆,传杯绕槛”描绘了聚会的热烈场景,诗人通过细节的刻画让人仿佛置身于欢快的宴会中,感受到那份氛围的愉悦与美好。而“莫放春归去”则透出诗人对春天的留恋与珍惜,时间的流逝成为一条隐含的主线,连接了整首词的情感。
接着,诗人提到“修禊当日兰亭”,将聚会与历史的文人雅士联系起来,展现出对传统文化的敬仰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最后的“壶中天地,大家著意留住”则传达了人们对美好时光的渴望与追求,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整首词在抒情中融入了对时光、青春与美好生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蕊香深处,逢上巳生怕花飞红雨:描述了春日中花香四溢,逢上巳节的场景,诗人害怕花瓣如雨般落下,暗含对美好瞬间的珍惜。
- 万点胭脂遮翠袖,谁识黄昏凝伫:描绘女子的妆容,女子在黄昏时的凝望,流露出一丝孤独与思索。
- 烧烛呈妆,传杯绕槛,莫放春归去:烛光映衬下的妆容与酒杯交错,表现出对春天的留恋。
- 垂丝无语,见人浑似羞妒:垂柳静默,似乎在看着人们的欢愉而感到嫉妒,暗含自然与人情的关系。
- 修禊当日兰亭,群贤弦管里,英姿如许:提到兰亭聚会,展现文人们的才华与风采,强化了对文化的向往。
- 宝靥罗衣,应未有许多阳台神女:女子的美丽与神秘,暗示着对美的无限追求。
- 气涌三山,醉听五鼓,休更分今古:气势如三山,醉意中听着鼓声,强调了对美好时光的沉醉与怀念。
- 壶中天地,大家著意留住:最后强调大家希望将这美好时光永远留住。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气涌三山”,形象地表达了情感的激荡。
- 拟人:如“垂丝无语”,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诗的感情深度。
- 对仗:如“烧烛呈妆,传杯绕槛”,结构工整,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珍惜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惋惜。诗人通过生动的意象与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对生活的热情与对传统文化的敬仰。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蕊香:象征春天的来临与生机。
- 胭脂:代表女性的美丽与青春,传达出一种生活的美好。
- 酒杯:象征欢聚与友谊,承载着人们对美好时光的向往。
- 垂丝:象征自然的静谧与柔美,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上巳节”是指哪个节日?
- A. 春节
- B. 清明节
- C. 农历三月初三
- D. 端午节
-
诗中提到的“兰亭”与哪个著名的书法作品相关?
- A. 《兰亭集序》
- B. 《滕王阁序》
- C. 《赤壁赋》
- D. 《桃花源记》
-
“烧烛呈妆”中的“烧烛”代表什么?
- A. 灯光
- B. 烛光下的妆容
- C. 春天
- D. 上巳节
答案
- C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 李清照的《如梦令》
诗词对比
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同样采用了“念奴娇”的词牌,诗中充满了对过去的怀念与对英雄豪情的追思,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张元干的词则更多地抒发了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珍惜,两者在情感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