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病后作》

时间: 2025-01-04 06:46:37

卧病厌厌三伏尽,商飙初自水边来。

高峰枯槁骨偏峭,

野树扶疏叶未摧。

时序追牵从鬓改,蝉声酸急是谁催。

云门不闭全无事,心外沈然一聚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中病后作 李山甫 〔唐代〕

卧病厌厌三伏尽,商飙初自水边来。 高峰枯槁骨偏峭,野树扶疏叶未摧。 时序追牵从鬓改,蝉声酸急是谁催。 云门不闭全无事,心外沈然一聚灰。

白话文翻译:

我因病卧床,感到无力和疲惫,三伏天终于结束了,秋风初次从水边吹来。 高山上枯萎的树木像干瘪的骨头一样陡峭,野外的树木枝叶虽然稀疏但尚未凋零。 时间的流逝在鬓发上留下了痕迹,蝉声急促而酸楚,是谁在催促着这一切。 云门敞开,没有任何事情打扰,心外的一切都沉寂如同一堆灰烬。

注释:

  • 卧病:因病卧床。
  • 厌厌:形容无力的样子。
  • 三伏:指夏季最热的时期。
  • 商飙:秋风。
  • 枯槁:形容树木干枯。
  • 骨偏峭:形容山峰陡峭如骨。
  • 扶疏:枝叶稀疏。
  • 时序:时间的流逝。
  • 追牵:影响。
  • 鬓改:鬓发变白,指衰老。
  • 酸急:形容声音急促而酸楚。
  • 云门:指心境的门户,比喻心境。
  • 沈然:沉寂的样子。
  • 一聚灰:比喻心境的沉寂和空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山甫是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多以自然景色和人生感慨为主。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在病后的心境和对自然变化的观察。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诗人病愈后,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对人生变化的感慨。诗中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和生命无常的深刻感受。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病后的视角描绘了秋天的景色,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流逝的感慨和对心境沉寂的体验。诗中“卧病厌厌三伏尽”一句,直接表达了诗人病后的无力感和对炎热夏季结束的期待。随后的“商飙初自水边来”则带来了秋天的气息,为整首诗定下了基调。诗中的“高峰枯槁骨偏峭”和“野树扶疏叶未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既描绘了自然的萧瑟,又透露出生命的坚韧。最后两句“云门不闭全无事,心外沈然一聚灰”则深刻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静和对外界事物的超然态度,体现了诗人对生命深层次的思考和领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卧病厌厌三伏尽”:诗人因病卧床,感到无力,期待炎热的三伏天结束。
  2. “商飙初自水边来”:秋风初次从水边吹来,带来了秋天的气息。
  3. “高峰枯槁骨偏峭”:高山上枯萎的树木像干瘪的骨头一样陡峭。
  4. “野树扶疏叶未摧”:野外的树木枝叶虽然稀疏但尚未凋零。
  5. “时序追牵从鬓改”:时间的流逝在鬓发上留下了痕迹。
  6. “蝉声酸急是谁催”:蝉声急促而酸楚,是谁在催促着这一切。
  7. “云门不闭全无事”:心境的门户敞开,没有任何事情打扰。
  8. “心外沈然一聚灰”:心外的一切都沉寂如同一堆灰烬。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高峰枯槁骨偏峭”将枯萎的树木比作干瘪的骨头。
  • 拟人:如“蝉声酸急是谁催”将蝉声拟人化,赋予其情感。
  • 对仗:如“高峰枯槁骨偏峭,野树扶疏叶未摧”形成了景物的对比。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和生命无常的深刻感受,以及对内心平静和超然态度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卧病:病后的无力感。
  • 商飙:秋风的气息。
  • 高峰枯槁:高山上枯萎的树木。
  • 野树扶疏:野外稀疏的树木。
  • 时序追牵:时间的流逝。
  • 蝉声酸急:急促而酸楚的蝉声。
  • 云门不闭:心境的门户敞开。
  • 心外沈然:心外事物的沉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三伏”指的是什么时期?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2. “商飙”在诗中指的是什么? A. 春风 B. 夏风 C. 秋风 D. 冬风

  3. 诗中的“云门不闭全无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