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应庵次季承韵》

时间: 2024-09-19 21:36:17

祇思借榻寻僧屋,不悟山行亦已深。

异日重来应记路,断塍穷处转松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宿应庵次季承韵 赵蕃 〔宋代〕 祇思借榻寻僧屋,不悟山行亦已深。 异日重来应记路,断塍穷处转松林。

白话文翻译:

我只想借宿在僧人的小屋,没想到山行已经如此深入。 将来再次来到这里,应该记得这条路,在断墙尽头转向松林。

注释:

  • 祇思:只想着。
  • 借榻:借宿。
  • 僧屋:僧人的住所。
  • 不悟:没想到。
  • 山行:在山中行走。
  • 异日:将来。
  • 断塍:断墙,指破败的墙壁。
  • 穷处:尽头。
  • 转松林:转向松树林。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诗人。他的诗多写山水田园,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描绘景物和表达情感。这首诗可能是在山中行走时,借宿于僧舍后所作,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和对未来重游的期待。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赵蕃山行途中,借宿于僧舍时所作。诗中表达了他对山中景色的深刻印象和对未来重游的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山中景色的深刻感受和对未来重游的期待。首句“祇思借榻寻僧屋”,表明诗人原本只是想简单地借宿一晚,没想到山行已经深入。后两句“异日重来应记路,断塍穷处转松林”,则表达了对未来重游的期待,同时也描绘了山中的具体景象,如断墙和松林,增添了诗的生动性和具体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祇思借榻寻僧屋”:诗人原本只是想简单地借宿一晚,没想到山行已经深入。
  2. “不悟山行亦已深”:表达了诗人对山行深入的意外和感慨。
  3. “异日重来应记路”:表达了对未来重游的期待。
  4. “断塍穷处转松林”:描绘了山中的具体景象,如断墙和松林。

修辞手法:

  • 对仗:“异日重来应记路,断塍穷处转松林”中,“异日”与“断塍”,“重来”与“穷处”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对山中景色的喜爱和对未来重游的期待。通过描绘山中的具体景象,如断墙和松林,诗人传达了对自然景色的深刻感受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意象分析:

  • 断塍:破败的墙壁,象征着岁月的痕迹和自然的变迁。
  • 松林:常绿的松树,象征着坚韧和永恒。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山中景色的喜爱 B. 对城市生活的厌倦 C. 对未来重游的期待 D. 对过去时光的怀念 答案:A, C

  2. 诗中的“断塍”象征着什么? A. 岁月的痕迹 B. 自然的美丽 C. 人类的建筑 D. 战争的破坏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山中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
  • 杜甫的《望岳》:表达了对山岳的敬畏和向往。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赵蕃的《宿应庵次季承韵》:两者都描绘了山中景色,但王维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自然的宁静和超脱,而赵蕃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古代诗歌的详细解析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