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方帅 其一》
时间: 2025-01-01 13:17:0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吴楚山河尽付公,君王长策在平戎。
人才王谢风流似,地望东西节制雄。
赤手尚能探虎穴,白头空是钓鱼翁。
将军知我非徐庶,不向江边起卧龙。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对人才的渴望。诗的开头提到吴楚的山河都交给了你,暗示着对方的权力和责任。君王的长远计划是为了平定边疆,显示出治国理政的远见。接着提到王谢家族的风流人物,强调人才的重要。接下来用“赤手尚能探虎穴”来形容勇气和能力,而“白头空是钓鱼翁”则是对安逸生活的讽刺,表明年老却无所作为。最后一联提到将军知道我不是徐庶,意思是我并不是那种甘愿隐退的人,我不会依赖于江边的卧龙(诸葛亮)来实现理想。
注释:
- 吴楚:指代中国东南地区,象征着山河的辽阔和历史的深厚。
- 君王长策:指君主制定的长远战略。
- 王谢:指王羲之、谢安等文人世族,象征着人才的风流。
- 赤手:比喻勇敢无畏的精神。
- 白头钓鱼翁:指年老后安于现状的人,强调无所作为的消极状态。
- 徐庶:指三国时期的名将徐庶,他的隐退代表了隐士的生活方式。
- 卧龙:指诸葛亮,喻指隐士或有才之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孝祥(生卒年不详),字子野,号东皋,南宋时期的词人,著名的“江南词派”代表之一,其词以清新婉丽、情感真挚著称。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国家面临外敌入侵和内忧重重的局面,诗人感受到国家危机与对人才的渴求,因而写下此诗,寄托对国家未来的期许。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时,体现了诗人对人才的渴求和忧虑。开头用“吴楚山河尽付公”展现了诗人对权力的期望与未来的信任,接着通过“君王长策在平戎”揭示了国家治理的紧迫感。诗中对于王谢风流的提及,既是对人才的赞美,也显示了对现实中人才匮乏的无奈。接下来的“赤手尚能探虎穴”则展现了勇气,暗示着在国家危难之际,英勇的行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而“白头空是钓鱼翁”则反映了对安逸生活的警惕,诗人不愿意成为安于现状的老者,而是渴望能有所作为。结尾提到将军的自知之明,表达了诗人对自我价值的认同与对理想的追求,整个诗歌在形式上简洁而内涵丰富,能够引发读者的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吴楚山河尽付公”:意指国家的山河大地都寄托于你,象征着对权力与信任的希冀。
- “君王长策在平戎”:君主有长远的战略计划在于平定边疆,显示出治理国家的责任感。
- “人才王谢风流似”:比喻人才的风采如同王谢家族一般,反映出对人才的渴望。
- “地望东西节制雄”:希望能在东西两方都有能够统治和管理的英才。
- “赤手尚能探虎穴”:比喻勇气和能力,暗示在危机时刻,勇敢的人能作出惊人的成就。
- “白头空是钓鱼翁”:批评那些年老无所作为的人,表达了对安逸生活的讽刺。
- “将军知我非徐庶”:表明我并不是甘于隐退的人。
- “不向江边起卧龙”:与江边的卧龙(诸葛亮)相比,我希望能自身行动,不依赖他人。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君王长策”与“人才王谢”、“赤手尚能”与“白头空是”形成对仗。
- 比喻:如“赤手探虎穴”形象地表现了勇气和才能。
- 夸张:如“吴楚山河尽付公”夸大表达对对方的信任与寄托。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对人才的渴望以及对个人理想的追求,反映了诗人深刻的时代感与责任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吴楚:象征广阔的国土和历史文化。
- 英雄:象征着有勇气和才能的人,代表着希望与未来。
- 钓鱼翁:代表消极安逸的生活态度,是一种讽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王谢”指的是哪个群体? A. 文人世族
B. 农民
C. 士兵
答案:A -
“赤手尚能探虎穴”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安逸
B. 勇气和能力
C. 无所作为
答案:B -
诗中“白头空是钓鱼翁”想表达的情感是? A. 对安逸生活的向往
B. 对无所作为的批评
C. 对钓鱼的喜爱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同样表达对国家的忧虑与对人才的渴望。
诗词对比:
- 比较张孝祥的《寄方帅》与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两者都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才的期许,但张孝祥的作品更加强调个人的责任感与勇气,而陆游则更侧重于个人情感与历史的沉重。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张孝祥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