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时间: 2025-01-17 09:44:52

已是人闲不击舟。

此心元自不惊鸥。

卧看骇浪与天浮。

对月只应频举酒,临风何必更搔头。

暝烟多处是神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已是人闲不击舟。此心元自不惊鸥。卧看骇浪与天浮。对月只应频举酒,临风何必更搔头。暝烟多处是神州。

白话文翻译:

已经是一个人悠闲地不划船了,我的心本来就不会被鸥鸟惊动。躺着看着惊涛拍岸,与天空相互浮动。面对明月应该频频举杯畅饮,临风时何必再去搔头。暮色中烟雾弥漫的地方就是我的神州。

注释:

字词注释:

  • 已是:已经是。
  • 人闲:人处于悠闲的状态。
  • 击舟:划船,动舟。
  • 此心:指诗人的内心。
  • 骇浪:巨大波浪,惊涛。
  • 对月:面对明月。
  • 频举酒:频频举杯喝酒。
  • 临风:在风中,面对风。
  • 搔头:形容无所事事的样子。
  • 暝烟:暮色中的烟雾。
  • 神州:指中国。

典故解析:

  • 神州:古时对中国的美称,代表着中国的辽阔和美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孝祥(生卒年不详),字仲明,号西江,南宋时期的词人、诗人。他的诗词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风格清新脱俗,善于抒发个人情感,尤其在山水描写上颇具造诣。

创作背景: 《浣溪沙》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国家动荡,诗人常常借景抒情,以表达内心的宁静与对人生的思考。此诗展现了诗人面对自然的恬淡心境,反映出他对世事的超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浣溪沙》以其清新的意境和深远的哲理而著称。诗的开头两句“已是人闲不击舟,此心元自不惊鸥”,直接将读者带入一种悠闲的景象。诗人不再划船,身心放松,象征着一种超脱尘世的状态。他的内心如同平静的湖面,不会因外界的鸥鸟而惊扰,这表现了他内心的宁静和对生活的豁达。

接下来的句子“卧看骇浪与天浮”,诗人以“卧看”描绘了自己与自然的融为一体,仿佛在与惊涛骇浪和天际对话,体现了他对自然的观察与感悟。他的心境与自然的变化相互交融,展现出一种和谐美。

“对月只应频举酒,临风何必更搔头”,表达了诗人面对明月时的豪情与洒脱,举杯畅饮,享受生活的乐趣。他不必因风而烦恼,展现出一种淡然自适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也恰恰是对人生的一种深刻思考。

最后一句“暝烟多处是神州”,将视野拓展至辽阔的中华大地,烟雾缭绕,暗示着对故土的情感与思念。整首诗在悠闲的氛围中,渗透着对生活的哲思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已是人闲不击舟:描绘诗人悠闲的状态,已经不再划船,暗示内心的宁静。
  2. 此心元自不惊鸥:表明心境的平和,不会因外界的动荡而受到影响。
  3. 卧看骇浪与天浮:展现诗人躺下观察自然的画面,体现出对大自然的沉醉。
  4. 对月只应频举酒:面对明月,诗人应当畅饮,享受生活。
  5. 临风何必更搔头:在风中何必再去摆弄自己的头发,表现出一种洒脱与随意。
  6. 暝烟多处是神州:烟雾弥漫的地方正是祖国,表达对故土的眷恋。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心境比作平静的湖面,表现内心的宁静。
  • 拟人:自然景物如“骇浪”与“天”似乎在相互交融,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如“临风何必更搔头”中“临风”与“搔头”形成对照,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强调了超脱与宁静的生活态度,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传递出一种对于生活的感悟与思索,体现了诗人内心的自得与洒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人生的旅途与探索。
  • :代表外界的干扰与纷扰。
  • 骇浪:象征着生活中的波折与挑战。
  • :象征着理想与追求。
  • :象征着自由与洒脱。
  • :象征着遥远的故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鸥”象征着什么? A. 宁静 B. 干扰 C. 理想
    答案:B

  2. “对月只应频举酒”中,诗人传达了怎样的生活态度? A. 忧愁 B. 独处 C. 欢快
    答案:C

  3. 诗人是如何看待自然的? A. 随意 B. 亲近 C. 恐惧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张孝祥的《浣溪沙》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感悟,但张孝祥的风格更显洒脱,李清照则多了一份细腻与情感的流露。两者在意境上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生活态度和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选读》
  • 《张孝祥及其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