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学诗僧惟晤》
时间: 2025-01-06 14:37: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酬学诗僧惟晤
(欧阳修)
诗三百五篇,作者非一人。
羁臣与弃妾,桑濮乃淫奔。
其言苟可取,庞杂不全纯。
子虽为佛徒,未易废其言。
其言在合理,但惧学不臻。
子佛与吾儒,异辙难同轮。
子何独吾慕,自忘夷其身。
苟能知所归,固有路自新。
诱进或可至,拒之诚不仁。
维诗於文章,太山一染尘。
又如古衣裳,组织烂成文。
拾其裁剪余,未识衮服尊。
嗟子学虽劳,徒自苦骸筋。
勤勤袖卷轴,一岁三及门。
惟求一言荣,归以耀其伦。
与夫荣其虑,不若启其源。
韩子亦尝谓,收敛加冠巾。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提到《诗经》中的三百五篇诗歌,作者却不是同一个人。就像那些被驱逐的臣子与被遗弃的妾侍一样,桑树和濮水的故事也显得淫荡不堪。如果其言论可以采纳,虽然内容庞杂但并不纯粹。你虽为佛教徒,但并不容易抛弃自己的言辞。其言虽合理,但恐怕学习的目标无法达到。你与我们的儒家思想,方向截然不同。你为何独自仰慕我,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如果能够明白归属,必定能找到新的道路。诱导你前进或许能够实现,但拒绝他人诚然是不仁。维持诗歌在文章中,就像太山上的尘土一样。又如古代的衣裳,经过组织已然化为缤纷的文采。虽然拿起这些裁剪的余料,但却未能识别那华丽的衣服。唉,你学习虽然辛苦,结果只是在苦苦支撑身体。勤勤恳恳地翻阅书卷,一年三次走进门。只求一句荣光,归来以此耀眼你的家族。与其追求荣华,不如启发内心的源泉。韩非子也曾说过,收敛心志,戴上冠巾。
注释
- 羁臣:被困的臣子,指那些被迫离开故土的人。
- 弃妾:被抛弃的妾,暗指失去依靠的人。
- 桑濮:指桑树和濮水,典故出自《史记·货殖列传》,用以比喻淫荡的故事。
- 佛徒:佛教徒,指信奉佛教的人。
- 固有路自新:意为能够找到自己的道路并重新开辟新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吟先生,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他以散文、诗词和文辞见长,尤其擅长古风和词。他的作品重视现实,强调文学的社会性和道德性。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欧阳修在与一位诗僧的交流中创作的,表达了他对诗歌和学问的思考。他反思了诗的多样性及其背后的深意,强调了文艺创作与个人归属之间的关系,以及学习的真正目的。
诗歌鉴赏
《酬学诗僧惟晤》是一首思想深邃的诗作,传达了欧阳修对诗歌的独特见解与对学习的反思。诗中以《诗经》作为开头,迅速引入对诗的性质和创作的思考。通过对比佛教与儒家,诗人指出两者的不同,强调了归属感的重要性。诗中的“诱进或可至,拒之诚不仁”表明了对学习态度的认真与包容,鼓励开放的心态去接受不同的思想。
诗中使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比如“维诗於文章,太山一染尘”,将诗歌与尘埃相提并论,显示出诗歌在文章中的微小与渺小。进一步的,诗人提到“古衣裳,组织烂成文”,暗示了诗的创作过程与旧有知识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在学习中要注重内在的理解而非表面的华丽。
整首诗不仅反映了欧阳修对个人学术追求的深刻思考,更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对新思想的追求,展现了他作为文人的博大胸怀与深邃的智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诗三百五篇,作者非一人:指出《诗经》中的诗歌数量庞大,创作的作者却各不相同,强调文学的多元性。
- 羁臣与弃妾,桑濮乃淫奔:用比喻说明诗的主题可能与淫荡的内容混杂,暗示文化的复杂性。
- 子虽为佛徒,未易废其言:即使是佛教徒,也难以抛弃自己的文化背景和思想。
- 苟能知所归,固有路自新:如果能够明白归属,必定能找到新的发展方向。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太山一染尘”,形象地表达了诗歌在文学中的地位。
- 对仗:诗句中常见的对称结构,使得语言更为优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学习与归属的关系,强调了在追求知识时,要保持开放的心态,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与思想,同时也要关注内心的真正需求,而非外在的荣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诗:象征着文化、历史与传承。
- 衣裳:代表着外在的修饰与形式,暗示对表面华丽的反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欧阳修在诗中提到的《诗经》有多少篇?
- A. 300
- B. 305
- C. 350
- D. 360
-
诗中提到的“羁臣与弃妾”意指?
- A. 忍辱负重的人
- B. 被抛弃的人
- C. 受人尊敬的人
- D. 富有的人
-
“惟求一言荣”中的“荣”指什么?
- A. 荣耀
- B. 植物
- C. 音乐
- D. 朋友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夜喜雨》杜甫
诗词对比
- 欧阳修与苏轼的诗作可以进行对比,二者都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但在思想深度和表现手法上各有千秋,展示了不同的文化视角。
参考资料
- 《欧阳修全集》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