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采桑子·群芳过後西湖好
作者: 欧阳修
群芳过後西湖好,
狼籍残红。
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
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
双燕归来细雨中。
白话文翻译
群芳盛开之后,西湖的景色更显迷人,
满地狼藉的残花,
纷飞的柳絮如烟雾般弥漫。
垂柳在栏杆旁随风摇曳,
乐声散去,游人也已离去,
这时才感受到春天的空虚。
帘子轻垂,
两只燕子在细雨中归来。
注释
- 群芳:指各种花卉。
- 狼籍:形容凌乱不堪。
- 残红:指花瓣凋落后的景象。
- 飞絮:柳絮飞舞的情景。
- 垂柳阑干:垂柳在栏杆边摇曳。
- 笙歌:指音乐和歌声。
- 春空:春天的空虚感。
- 帘栊:窗帘,指帘子。
- 双燕:指两只燕子。
典故解析
该诗虽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提及的意象如“飞絮”“垂柳”等在古代诗词中常常代表春天的生机与流逝,反映了自然变化与人生感怀的主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历史学家。其诗词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尤其擅长词。
创作背景
本词作于春末夏初,正值西湖繁花落尽之时,诗人在此时感受到春天的变迁与游人离去的寂寥,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与感伤。
诗歌鉴赏
《采桑子·群芳过後西湖好》通过对西湖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短暂美好的感慨。开篇“群芳过後西湖好”一句,便将视角聚焦于西湖的自然美。残红的狼藉与飞舞的柳絮,既描绘了春花的凋零,也暗示着时光的流逝。随着游人的离去,春天的欢愉似乎也渐渐消散,留下的只有一种空寂的感觉。诗人在此时感受到春天的空虚,体现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感伤。
尤其是“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二句,展现了春天的另一种生机。尽管游人已去,但双燕却在细雨中归来,给人以新生的希望。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表现出一种生与死、去与归的哲理,揭示了自然与人情的交融,以及对流逝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群芳过後西湖好:春花落尽后,西湖的景色更显宜人。
- 狼籍残红:满地落花,显得凌乱而美丽。
- 飞絮濛濛:柳絮飞舞,模糊了视线。
- 垂柳阑干尽日风:垂柳在栏杆旁随风摇曳,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
- 笙歌散尽游人去:音乐停止,游人也已离去,春天的热闹消失。
- 始觉春空:这时才感受到春天的空虚和孤寂。
- 垂下帘栊:帘子轻轻垂下,似乎在遮挡外界的喧嚣。
- 双燕归来细雨中:两只燕子在细雨中返回,象征着春天的生机。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狼籍残红”形象地描绘春日的残景。
- 拟人:将柳絮和春天的人情化,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 对仗:整首词在句法上对称和谐,增强了艺术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失落,同时也展现了自然的轮回与生命的延续。通过对西湖春景的描绘,诗人传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湖:象征着美丽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
- 残红:暗示春天的结束与生命的无常。
- 飞絮:代表春天的生机与流动。
- 垂柳:象征柔情与温暖。
- 双燕:代表希望与新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残红”指的是什么?
- A. 花开的景象
- B. 凋落的花瓣
- C. 花的颜色
- D. 草木繁盛
-
“双燕归来细雨中”表现了什么情感?
- A. 伤感
- B. 希望
- C. 恼怒
- D. 疲惫
-
欧阳修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D. 清代
答案
- B. 凋落的花瓣
- B. 希望
- B. 宋代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诗词对比
- 李白《静夜思》:两者都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但李白更多的是对月光与思乡的情感,而欧阳修则聚焦于春天的流逝与自然之美。
- 杜甫《春望》:杜甫的作品则侧重于对国家和人事的关切,情感更为沉重,而欧阳修的词则更为清新和婉约。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欧阳修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