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单于裴都护赴西河》

时间: 2025-01-04 12:01:35

征马去翩翩,城秋月正圆。

单于莫近塞,都护欲临边。

汉驿通烟火,胡沙乏井泉。

功成须献捷,未必去经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单于裴都护赴西河
征马去翩翩,城秋月正圆。
单于莫近塞,都护欲临边。
汉驿通烟火,胡沙乏井泉。
功成须献捷,未必去经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裴都护的将领即将出征的情景。征马在路上飞奔,城中的秋月正好圆满明亮。希望单于不要靠近边塞,而都护则准备抵达边境。汉朝的驿站传来烟火的气息,而胡人的沙漠地区却缺乏水源。要想成功,就必须在战斗中取得胜利,不必在战斗上耗费多年。

注释

字词注释:

  • 征马:出征的马匹。
  • 翩翩:形容马走得轻快、飞扬。
  • 单于:指匈奴首领,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称谓。
  • 都护:指负责边境防务的官员。
  • 汉驿:汉朝设立的驿站。
  • 胡沙:指北方游牧民族的沙土,象征贫瘠。
  • 井泉:水井,象征水源。

典故解析:

  • 单于是历史上匈奴的统称,代表着边境的威胁。在唐代,诗人常用“单于”来代表敌国。
  • 都护是唐代及之前的一种军事职务,负责防守边疆,具有重要的政治和军事意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崔颢(704年-754年),字颢之,唐代著名诗人,因其诗风清新脱俗而备受推崇。他的诗作多描写山水、边塞、人生感悟等,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值边疆战争频繁之际,诗人通过送别将领的场景,表达对国家安危的关注,以及对将领出征的祝福与期许。诗中反映了唐代国力强盛但边疆压力依然存在的复杂局面。

诗歌鉴赏

《送单于裴都护赴西河》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展现了诗人对边防将领的关心和对国家安危的忧虑。诗开头以“征马去翩翩”描绘出出征的紧迫感,马匹轻快地奔赴前线,象征着将领的决心与勇气。接下来的“城秋月正圆”,则巧妙地与征战的场景形成对比,给人一种宁静与动荡交织的感觉。

“单于莫近塞”,直接表明了敌人对边境的威胁,表达了诗人对将领的期望,希望他能成功守卫边疆。而“汉驿通烟火,胡沙乏井泉”则描绘出汉朝驿站的繁荣与胡人沙漠的荒凉,反映出两种文化与生存状态的对立。

最后两句“功成须献捷,未必去经年”,不仅展现了将领的抱负,也流露出对战斗结果的不确定性,强调了战争的残酷与不易。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对边防将领的深切关怀,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历史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征马去翩翩:出征的马儿轻快地奔跑,显示出出征的气氛。
  • 城秋月正圆:城市的秋月正好圆满,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单于莫近塞:希望敌人不要靠近边塞,表达了对将领的期盼。
  • 都护欲临边:都护准备抵达边境,突显出将领的责任与使命。
  • 汉驿通烟火:汉朝的驿站繁荣,象征着国家的富饶与安定。
  • 胡沙乏井泉:敌人的土地缺乏水源,暗示敌人处于不利地位。
  • 功成须献捷:成功后需献上捷报,表现出对胜利的渴望。
  • 未必去经年:成功未必需要耗费多年,强调战争的不确定性。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征马去翩翩,城秋月正圆”,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用“烟火”象征繁华,用“井泉”象征生命之源,直观而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将领出征的祝福、对国家安全的忧虑,以及对战争结果的不确定性。诗中充满了对边防将领的期待与对国家安危的深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征马:象征勇敢与出征的决心。
  • 秋月:象征宁静与思乡之情。
  • 单于:象征敌人与战争的威胁。
  • 汉驿:象征国家的繁荣与安定。
  • 胡沙:象征敌人的贫瘠与不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单于”指的是哪个民族的首领? A. 汉族
    B. 匈奴
    C. 蒙古

  2. “征马去翩翩”中的“翩翩”主要指什么? A. 马的速度很快
    B. 马的状态轻快
    C. 马的数量很多

  3. 诗中提到的“都护”是指什么? A. 边防将领
    B. 文官
    C. 农民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高适《别董大》

诗词对比: 崔颢的《送单于裴都护赴西河》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均为边塞诗,但前者更侧重于对将领的关心和战斗的期待,而后者则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壮志豪情。两者在意境和情感上各有千秋,展现了唐代诗人在边塞题材上的多样化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