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别龙隐岩》

时间: 2025-01-17 10:15:11

矫首初来北斗峰,直穿山腹作玲珑。

石间蜕骨痕犹在,渊底藏死不更通。

霖雨几时岩墅去,卧龙底处草庐空。

眼中要识真英物,寓亦何劳想下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留别龙隐岩
作者: 许子绍 〔宋代〕

矫首初来北斗峰,
直穿山腹作玲珑。
石间蜕骨痕犹在,
渊底藏死不更通。
霖雨几时岩墅去,
卧龙底处草庐空。
眼中要识真英物,
寓亦何劳想下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许子绍在北斗峰的感受和思考。他昂首走上北斗峰,身心融入山间的奇妙景致。山石之间,依稀可见蜕变的痕迹,似乎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而深渊之下,藏着那些已死去的事物,无法再与世相通。在漫长的雨季中,山上的居所何时才能离去?而卧龙之下的草庐已然空无一人。诗人希望能在眼中识别出真正的英才,然而想要追求这样的理想也无需过于劳神。

注释

  • 矫首:抬头,昂首。
  • 北斗峰:指天上的北斗星,象征着指引与方向。
  • 玲珑:形容山腹内的奇妙景象。
  • 蜕骨痕:指石间的痕迹,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变迁。
  • 渊底:深渊的底部,象征着隐秘和死亡。
  • 霖雨:持续不断的大雨。
  • 岩墅:岩石上的住所。
  • 卧龙:卧龙指代诸葛亮,寓意英才。
  • 下风:比喻低人一等,或在某种方面比别人差。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许子绍,宋代诗人,以山水诗闻名,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风格清新脱俗,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许子绍游历北斗峰时,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反映了当时士人对理想人物的追求和对自然的敬畏。

诗歌鉴赏

《留别龙隐岩》是一首具有浓厚自然气息和哲理思考的山水诗。诗人通过描绘北斗峰的奇特景观,展现了自然的壮丽与生命的无常。开篇“矫首初来北斗峰,直穿山腹作玲珑”描绘了诗人初次踏上北斗峰的兴奋与好奇,随后转向对石间历史痕迹的感慨,反映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轮回。诗中提到的“渊底藏死不更通”则深刻表达了诗人对死亡的思考,令人感受到一种无奈与沉重。

而“霖雨几时岩墅去,卧龙底处草庐空”则流露出对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诗人想要追求的英才理想在现实的无情面前显得尤为苍白。“眼中要识真英物,寓亦何劳想下风”则是对理想与现实关系的深刻反思,表明诗人对真正人才的渴望与追求,同时也带有对自身境遇的无奈。

整首诗情感深邃,意象丰富,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索,展现了许子绍作为一个士人的情怀与理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矫首初来北斗峰:诗人抬头仰望,表示初来此地的惊喜与激动。
  2. 直穿山腹作玲珑:形容山中景色的奇特与精致,展示自然之美。
  3. 石间蜕骨痕犹在:石缝中的痕迹象征着过去的生命,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
  4. 渊底藏死不更通:深渊隐藏着死亡的秘密,暗示生命的无常与不可逆转。
  5. 霖雨几时岩墅去:诗人感慨自然的变迁,暗示对理想的向往。
  6. 卧龙底处草庐空:卧龙之下的草庐空无一人,象征着理想的缺失。
  7. 眼中要识真英物:渴望看到真正的英才,表达对理想的追求。
  8. 寓亦何劳想下风:不必过于苦心去思考,因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是无可避免的。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卧龙”暗指诸葛亮,象征着优秀人才。
  • 对仗:整首诗句式工整,增添了诗歌的韵律感。
  • 象征:蜕骨痕与渊底的意象象征生命的变迁与死亡。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反映,展示了诗人对生命和理想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北斗峰:象征方向与理想。
  • 蜕骨痕:象征时间流逝与生命的更替。
  • 渊底:隐喻死亡与未知。
  • 卧龙与草庐:象征理想与现实的对比。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矫首”意指什么? A. 俯首
    B. 低头
    C. 抬头
    D. 转身

  2. 诗人提到的“卧龙”指代的是谁? A. 李白
    B. 曹操
    C. 诸葛亮
    D. 王维

  3. 整首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 A. 轻松愉快
    B. 伤感与思考
    C. 激昂奋进
    D. 无奈与绝望

答案

  1. C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许子绍的《留别龙隐岩》更多地探讨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王维则更倾向于表现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两者都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着眼点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研究》
  • 《山水诗的艺术与思想》
  • 《许子绍的诗歌与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