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归卧林间十二春,
心安日日是良辰。
家居佛界清凉国,
人住仙宫自在身。
无事入山寻阮客,
有时击壤助尧民。
虽无高行追先隐,
毕究田园乐亦真。
白话文翻译:
回到山林中安静地生活了十二年,
内心安宁,每天都是美好的日子。
居住在佛教的清凉世界,
仿佛人已经住在仙宫,自在无忧。
无事时我便进入山中寻找阮籍这样的隐士,
偶尔也参与助农的活动,帮助尧时代的人民。
虽然没有追求高尚的隐居生活,
但在田园生活中享受的乐趣也是真实的。
注释:
- 归卧:回到宁静的地方卧息。
- 林间:树林中,指自然环境。
- 良辰:美好的时光。
- 佛界:佛教所说的清净、安宁的世界。
- 仙宫:神仙居住的地方,象征着闲适自在的生活。
- 阮客:指阮籍,东晋著名诗人,以隐士身份著称。
- 击壤:击打土地,古代一种助农的活动。
- 尧民:尧是中国古代圣君,象征有德之人和安宁的社会。
- 高行:高尚的品德或行为。
- 田园乐:田园生活的乐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姜特立(约1070—1135),字德甫,号独觉,宋代诗人。其诗风清新脱俗,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作品多涉及山水田园题材。
创作背景:
《暑退》作于姜特立隐居于山林的时期,反映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田园乐趣的珍视。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士人对官场的失望促使他们寻求隐居,以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诗歌鉴赏:
《暑退》是一首表现隐逸生活的诗,诗人在诗中描绘了他回归自然、与世无争的生活状态。开头两句“归卧林间十二春,心安日日是良辰”,直接表达了诗人安静、舒适的生活状态,强调了他在自然环境中所获得的内心平静。接着,诗人通过“家居佛界清凉国,人住仙宫自在身”来展现他心灵的自在,仿佛置身于一个超脱尘世的理想境界,这种理想的境界与佛教的清净相联系,进一步深化了隐逸的主题。
接下来的两句“无事入山寻阮客,有时击壤助尧民”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一方面,他渴望与隐士阮籍相会,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另一方面,他也愿意参与到现实生活中,帮助农民,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种对比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既有理想,也不忘现实。
最后两句“虽无高行追先隐,毕究田园乐亦真”总结了诗人的心态:虽然没有追求先贤的高尚隐居生活,但在田园中的简单快乐同样真实而珍贵。这一哲理启示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归卧林间十二春:表示诗人回到林中生活了十二年,强调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单纯。
- 心安日日是良辰:内心安宁,每天都是好日子,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满足。
- 家居佛界清凉国:隐喻诗人所处的环境清净如佛教所描绘的理想世界。
- 人住仙宫自在身:理想化的生活状态,象征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 无事入山寻阮客:表示诗人偶尔会去寻找隐士,象征理想追求。
- 有时击壤助尧民:参与社会事务,帮助农民,体现出诗人对现实的关心。
- 虽无高行追先隐:承认自己未能达到高尚的隐居境界。
- 毕究田园乐亦真:强调田园生活的真实快乐,表达对简单生活的赞美。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隐逸生活比作“佛界”、“仙宫”,强化了空灵与自在的感觉。
- 对仗:用“归卧林间”与“心安日日”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排比:列举生活的不同侧面,使诗歌富有层次感。
主题思想:
全诗以隐逸生活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对现实社会的关注。诗中展现的宁静与安逸,令人向往,传达了内心的满足与自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林间:象征自然与宁静。
- 佛界:象征超然与清净。
- 仙宫:象征理想与自由。
- 阮客:代表隐士的理想生活。
- 田园:代表真实生活的乐趣。
这些意象不仅构成了诗歌的主题,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哲学思考,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回归山林生活了多少年? A. 十二春
B. 十春
C. 十二冬
D. 十年 -
“心安日日是良辰”中的“良辰”指的是什么? A. 美好的日子
B. 昨天
C. 明天
D. 不好的日子 -
诗中提到的“阮客”是指哪个历史人物? A. 李白
B. 杜甫
C. 阮籍
D. 王维
答案:
- A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过故人庄》
- 陶渊明《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 姜特立《暑退》与王维《山居秋暝》:两首诗都描绘了隐逸生活,但姜特立更强调田园生活的乐趣,而王维则侧重于山水的意境与孤寂的感受。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诗经与古诗的艺术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