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兰若僧 于鹄 〔唐代〕 一身禅诵苦,洒扫古花宫。 静室门常闭,深萝月不通。 悬灯乔木上,鸣磬乱幡中。 附入高僧传,长称二远公。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一位僧人的修行生活。他独自苦修禅诵,打扫着古老的寺庙。他的静室常常关闭,茂密的藤萝遮住了月光。在高大树木上悬挂的灯笼,和在飘动的幡旗中鸣响的磬声,构成了他修行的场景。他的事迹被记录在高僧传中,长久以来被人们称赞为两位远公之一。
注释: 字词注释:
- 禅诵:指僧人念诵佛经。
- 古花宫:指古老的寺庙。
- 静室:僧人修行的房间。
- 深萝:茂密的藤萝。
- 悬灯:悬挂的灯笼。
- 鸣磬:敲击的磬声。
- 乱幡:飘动的幡旗。
- 高僧传:记录高僧事迹的书籍。
- 二远公:指两位著名的高僧。
典故解析:
- 二远公:可能指历史上两位著名的高僧,具体人物需进一步考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于鹄是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以描写僧侣生活和自然景物为主。这首诗可能是作者在访问某座古寺时,对寺中僧人修行生活的描绘。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作者访问一座古老的寺庙时,被寺中僧人的修行生活所感动,因此创作了这首诗来表达对僧人修行生活的敬意和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一位僧人修行生活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僧人孤独而坚定的修行态度。诗中“静室门常闭,深萝月不通”一句,形象地描绘了僧人闭门修行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神秘的氛围。而“悬灯乔木上,鸣磬乱幡中”则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增强了诗歌的意境。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生动,表达了对僧人修行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敬意。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身禅诵苦,洒扫古花宫。——僧人独自苦修禅诵,打扫着古老的寺庙。
- 静室门常闭,深萝月不通。——他的静室常常关闭,茂密的藤萝遮住了月光。
- 悬灯乔木上,鸣磬乱幡中。——在高大树木上悬挂的灯笼,和在飘动的幡旗中鸣响的磬声。
- 附入高僧传,长称二远公。——他的事迹被记录在高僧传中,长久以来被人们称赞为两位远公之一。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静室门常闭,深萝月不通”中的“静室”与“深萝”,“门常闭”与“月不通”形成对仗。
- 拟人:如“深萝月不通”中的“月不通”赋予了月亮以人的行为特征。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僧人修行生活的赞美和敬意,通过描绘僧人的日常生活和修行环境,表达了对其孤独而坚定的修行态度的理解和尊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静室:象征僧人的修行场所。
- 深萝:象征僧人修行的幽静环境。
- 悬灯:象征僧人修行的光明和指引。
- 鸣磬:象征僧人修行的声音和节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静室门常闭”一句,描绘了僧人的什么生活状态? A. 外出化缘 B. 闭门修行 C. 打扫寺庙 D. 念诵佛经
-
诗中“悬灯乔木上”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
诗中“附入高僧传,长称二远公”一句,表达了什么意思? A. 僧人的事迹被广泛传播 B. 僧人的修行得到了认可 C. 僧人的生活非常艰苦 D. 僧人的修行环境非常幽静
答案: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僧人的修行生活,展现了宁静的自然环境和僧人的内心世界。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于鹄的《赠兰若僧》:两首诗都描绘了僧人的修行生活,但王维的诗更多地展现了自然景物和僧人的内心感受,而于鹄的诗则更侧重于描绘僧人的日常生活和修行环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于鹄的诗作,可以进一步了解其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中国佛教文学史》:可以了解唐代佛教文学的发展和特点,以及僧人修行生活的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