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风诗。治风诗五篇。至仁》

时间: 2024-12-29 03:17:18

(古有仁帝,能全仁明以封天下,故为《至仁》之诗

二章四韵十二句)

猗皇至圣兮,至惠至仁,德施蕴蕴。

蕴蕴如何?

不全不缺,莫知所贶。

猗皇至圣兮,至俭至明,化流瀛瀛。

瀛瀛如何?

不虢不赩,莫知其极。

意思解释

二风诗:至仁

原文展示

古有仁帝,能全仁明以封天下,故为至仁之诗二章四韵十二句。
猗皇至圣兮,至惠至仁,德施蕴蕴。
蕴蕴如何?不全不缺,莫知所贶。
猗皇至圣兮,至俭至明,化流瀛瀛。
瀛瀛如何?不虢不赩,莫知其极。

白话文翻译

古代有位仁德的皇帝,能够以仁爱和明智来统治天下,因此写下了这首赞美仁德的诗,共两章,四韵,十二句。
这位皇帝圣明无比,施惠与仁德,德行深厚而广泛。
深厚又广泛是什么样的呢?既不多也不少,令人难以捉摸。
这位皇帝圣明无比,俭朴而明智,化育万物如水流一般。
这种化育又是什么样的呢?既不多也不缺,令人无法知道它的尽头。

注释

  • 仁帝:指的是以仁德治理国家的皇帝。
  • 猗皇:赞美的称呼,表示对皇帝的尊敬。
  • 蕴蕴:形容德行深厚而广泛。
  • 瀛瀛:形容流动的状态,常用来比喻气氛或事物的状态。
  • :古代的货物名,象征物质的丰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结,生于唐代,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清新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道德和仁爱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至仁》这首诗是在一个强调道德和仁爱的时代背景下创作的,旨在赞美仁德的皇帝,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君主德治的期望。

诗歌鉴赏

《至仁》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展现了仁德的重要性。诗中通过对仁帝的描绘,强调了仁爱和明智统治的必要性,表达了对理想君主的向往。诗的前两句描述了仁帝的德行,后两句则进一步阐释了这种德行的深厚和难以捉摸,暗示仁德的博大精深,无法用简单的标准来衡量。这种对仁德的追求和赞美,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理想统治者的期待。此外,诗中运用了对仗和排比的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既有韵律感,又增强了表达的力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古有仁帝,能全仁明以封天下:引入仁德的皇帝,强调其统治的智慧与仁爱。
  2. 猗皇至圣兮,至惠至仁:赞美这位皇帝的圣明与仁惠。
  3. 德施蕴蕴:形容他的德行深厚且广泛。
  4. 蕴蕴如何?不全不缺,莫知所贶:探讨这种德行的状态,既不多也不少,难以理解。
  5. 猗皇至圣兮,至俭至明:再次赞美皇帝的俭朴与智慧。
  6. 化流瀛瀛:形容其仁德如水般滋润万物。
  7. 瀛瀛如何?不虢不赩,莫知其极:进一步探讨这种化育的状态,既不多也不缺,难以测量其尽头。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常用对仗的形式增强了语言的美感。
  • 排比:通过排比的方式展现了德行与仁爱的多重性质。

主题思想

整首诗旨在强调仁德的重要性,表现了对理想统治者的赞美和期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德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道德和爱。
  • :代表着品德和治理的智慧。
  • :象征着仁德的影响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仁帝以什么方式统治天下?

    • A. 武力
    • B. 仁爱
    • C. 智谋
    • D. 经济
  2. “蕴蕴”在诗中表示什么?

    • A. 丰富
    • B. 深厚
    • C. 空虚
    • D. 短缺
  3. 诗中使用的主要修辞手法是?

    • A. 拟人
    • B. 对仗
    • C. 比喻
    • D. 夸张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大风歌》:同样表现了对理想领导者的赞美。
  • 《静夜思》:抒发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词对比

  • 元结的《至仁》与李白的《将进酒》,前者强调道德与仁爱,后者则侧重于豪放与洒脱,两者展现了不同的价值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汉乐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