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风诗。治风诗五篇。至正》

时间: 2024-12-29 03:28:31

(古有正王,能正慎恭和以安上下,故为《至正》之诗

一章四韵八句)

为君之道,何以为明?

功不滥赏,罪不滥刑;

谠言则听,谄言不听;王至是然,可为明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二风诗》

古有正王,能正慎恭和以安上下,故为至正之诗一章四韵八句为君之道,何以为明?功不滥赏,罪不滥刑谠言则听,谄言不听王至是然,可为明焉。

白话文翻译

古代有位正直的君王,他能够以端正、谨慎和和谐的态度来安抚上下,因此写下了这首至正之诗。诗中有四韵八句,阐述了君主的道理,如何才能明智?他不随意赏赐功劳,也不随意施加刑罚,凡是正直的言辞都会倾听,而谄媚的言辞则不会被采纳,君王如此行事,才可称得上明智。

注释

  • 正王:指的是品德高尚、明君。
  • 至正之诗:意指关于治理的高尚诗篇。
  • 功不滥赏,罪不滥刑:强调君主应当公正地赏罚。
  • 谠言:正直的话。
  • 谄言:谄媚的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结,字子文,号青溪,唐代诗人。他以清新脱俗的诗风和深刻的政治见解著称,作品多涉及政治、道德和人性。

创作背景

《二风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政局不稳。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明君治国理政的思考,强调了公正与廉洁的重要性。

诗歌鉴赏

《二风诗》以简洁的语言阐述了君主治国的原则,强调了“正”、“慎”、“恭”和“和”的重要性。诗中所提到的“不滥赏”、“不滥刑”体现了对权力的高度警觉,反映了诗人对当时政治环境的不满与思考。诗歌通过对比正直与谄媚,告诫君主要明察秋毫,警惕那些只会迎合的谄媚者。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蕴深厚,展现了诗人对理想政治的向往,也表达了对历史教训的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古有正王:指代历史上的明君,开篇引入主题。
  • 能正慎恭和以安上下:描述正王的品格,强调其治国的态度。
  • 故为至正之诗:表明这首诗的目的,阐述治理的原则。
  • 何以为明?:提出问题,引发读者思考。
  • 功不滥赏,罪不滥刑:明确提出治国的两项基本原则。
  • 谠言则听,谄言不听:强调对正直言辞的重视。
  • 王至是然:总结君主应有的态度。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对比和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正言与谄言的对立突出主题,增强了诗的说理性和艺术性。

主题思想

本诗的中心思想是强调明君治国的原则:公正、谨慎、听取正直的言辞。它不仅探讨了政治伦理,也反映了诗人对理想治理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正王:象征明君,代表理想的政治领袖。
  • 谠言与谄言:分别象征真理与虚伪,反映社会的复杂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二风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情感
    • B. 政治伦理
    • C. 自然景观
  2. 诗中提到“功不滥赏,罪不滥刑”是指什么?

    • A. 君主应公正对待功过
    • B. 君主应随意赏罚
    • C. 君主应听从谄媚者的建议
  3. “谠言则听,谄言不听”表达了什么思想?

    • A. 君主应听从所有人
    • B. 君主应重视真正的建议
    • C. 君主应不理会任何建议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相比,元结的《二风诗》更注重政治伦理的探讨,而白居易则更多关注人性与情感的表达。这种不同展现了唐代诗歌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元结诗文集》
  •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