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饮李氏园三首
作者:黄庭坚
日暮凉风特特来,
醉呼红烛更传杯。
歌阑兴尽须归去,
不用繁蝉抵死催。
白话文翻译:
傍晚时分,凉风徐徐吹来,我醉意朦胧地呼唤着红烛,继续传递酒杯。歌声渐渐低落,兴致也快要结束了,没必要等到烦人的蝉鸣来催促我回家。
注释:
- 特特:形容风凉的样子,轻柔而清凉。
- 红烛:指红色的蜡烛,这里象征着温暖与欢聚的气氛。
- 歌阑:歌声渐渐停下,兴致也随之消退。
- 繁蝉:指的是夏天鸣叫的蝉,繁多而嘈杂。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描绘了一个夏日傍晚的聚会场景,反映了当时文人雅士的生活风貌,常常在夏夜聚会饮酒作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他是苏轼的好友,诗风受其影响,擅长古体诗,作品多描绘自然和人情,情感丰富,常蕴含深意。
创作背景:
《饮李氏园三首》写于黄庭坚与友人聚会之时,表达了他对轻松愉快生活的向往及对友谊的珍视。在诗中,黄庭坚巧妙地用酒局的场景,反映出他对生活的态度和对音韵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典雅的夏日傍晚,凉风习习,诗人和友人在李氏园中饮酒作乐,享受着温暖而亲密的友谊。开头两句描绘了傍晚的氛围,凉风的到来让人倍感清爽,醉意朦胧中,呼唤着红烛,传递酒杯,体现了人们在聚会中欢快的情绪。随后两句,诗人意识到歌声已渐渐消退,兴致也快要结束,他并不需要外界的催促,而是从容地选择归去。这种洒脱的态度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从容和对时间流逝的淡然。
整首诗结构紧凑,意象鲜明,情感真挚,生动地描绘了一个友人相聚、欢歌畅饮的场景,同时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黄庭坚在诗中运用简洁的语言,将复杂的情感与自然的景象融为一体,展现了他高超的艺术才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日暮凉风特特来:傍晚时,凉风轻柔地吹来,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变化。
- 醉呼红烛更传杯:在醉意中,诗人呼唤红烛,象征着温暖和聚会的欢愉,酒杯也在不断传递,表达出人与人之间的亲密。
- 歌阑兴尽须归去:歌声渐渐停下,兴致也随之消退,暗示着聚会的结束和时间的流逝。
- 不用繁蝉抵死催:不需要外界的催促,表现出诗人对离开的从容和洒脱。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红烛与温暖的情感相联系。
- 拟人:将歌声和兴致赋予了生命,暗示它们也有结束的时刻。
- 对仗:全诗结构工整,句式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描绘了一个轻松愉快的聚会场景,展现了诗人从容面对时间流逝的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凉风:象征着清新与舒适,暗示着聚会的愉悦氛围。
- 红烛:象征温暖和欢聚,代表着友谊与亲密。
- 歌阑:象征兴致的消退和时间的流逝。
- 繁蝉:代表外界的喧嚣与无奈,暗示着诗人对世俗的超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日暮凉风特特来”中“特特”指的是什么? A. 冷风
B. 轻柔的风
C. 烈风
D. 暖风 -
诗中提到的“红烛”最能象征什么? A. 悲伤
B. 温暖与友谊
C. 清冷
D. 难忘的回忆 -
诗的情感基调是? A. 忧伤
B. 欢快与洒脱
C. 愤怒
D. 思乡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下独酌》 李白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诗词对比:
- 李白与黄庭坚:李白的诗多表现豪放洒脱,充满豪情,而黄庭坚的诗则更注重细腻的情感和生活的细节,反映出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黄庭坚诗文选》
- 《宋代文学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