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四面山围屋,三洲水绕城。
帆樯树杪出,楼榭镜中明。
古桂含霜色,长松隐浪声。
尘机尽寥落,堪与白鸥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被四周山峦环绕、三条水流缠绕的城市景象。远处的船帆在树梢间隐现,楼阁在水面上如镜子般清晰明亮。古老的桂树在霜中显得清冷,隐秘的松树传来海浪的声音。在这片尘世的喧嚣中,心灵却变得宁静,似乎可以与白鸥结盟,共同享受这份宁静与自由。
注释:
- 四面山围屋:四周都是山,环绕着房屋,描绘出一种被自然包围的感觉。
- 三洲水绕城:三条水流环绕着城市,表现出水的灵动与城市的生机。
- 帆樯:船帆与桅杆,象征着航行与自由。
- 树杪:树的顶端,体现了自然的高度和辽阔。
- 楼榭:楼阁和亭台,代表人文的建筑美。
- 古桂:古老的桂树,象征着历史与文化。
- 含霜色:桂树在霜气中显得苍白,象征着季节的变迁。
- 尘机尽寥落:尘世的纷扰已消散,心灵变得空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梁孜,明代诗人,身处盛世,生活在一个相对安定的时代,受到了儒家文化的熏陶。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风格清新隽永。
创作背景:
《登高台》写作于诗人游览高台时,受到周围自然景观的启发,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世纷扰的超脱。
诗歌鉴赏:
《登高台》是一首描绘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作品。诗中描绘的四面环山、三洲绕城的景象,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城市的宁静。诗人通过对帆樯和楼榭的描绘,表现出人类与自然的交融,仿佛在呼唤人们回归自然,寻找内心的宁静。
古桂含霜色和长松隐浪声的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又温暖的氛围,仿佛在提醒读者珍惜生命中的静谧时刻。最后一句“尘机尽寥落,堪与白鸥盟”更是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对自由与宁静的向往,期望与白鸥一同飞翔,在自然中寻找到内心的归属。
整首诗在意象的描绘上运用细腻,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思考与回味,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的无限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四面山围屋:描绘出一种被大自然环抱的宁静;
- 三洲水绕城:表现出水的灵动与城市的生机;
- 帆樯树杪出:船帆在树梢间若隐若现,象征着自由;
- 楼榭镜中明:楼阁在水面上如镜子般清晰,反映出人文的美;
- 古桂含霜色:古老的桂树在霜中显得清冷,象征着时光的流逝;
- 长松隐浪声:松树的存在与海浪的声音相互交融,传达出宁静;
- 尘机尽寥落:世间的喧嚣已远去,心灵变得宁静;
- 堪与白鸥盟:与自由的白鸥结盟,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比喻(如“楼榭镜中明”)、拟人(如“古桂含霜色”)、对仗等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美的赞美,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象征稳重与永恒;
- 水:象征柔情与流动;
- 帆樯:象征自由与远方;
- 楼榭:象征人文与文明;
- 古桂:象征历史与文化;
- 长松:象征坚韧与生命力;
- 白鸥:象征自由与灵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D) 清代
-
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象主要有哪些?
- A) 大海
- B) 山水
- C) 沙漠
- D) 森林
-
“尘机尽寥落”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忧伤
- B) 宁静
- C) 忧虑
- D) 愤怒
答案:
- C) 明代
- B) 山水
- B) 宁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望庐山瀑布》 李白
- 《山中杂诗》 王维
诗词对比:
- 与王维的《山中杂诗》相比,梁孜的《登高台》更多地描绘了城市与自然的结合,而王维则更侧重于山水的独立与孤寂。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全集》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诗词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