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雨》

时间: 2025-01-14 15:13:04

踰月留京国,春光总不知。

可伤连夜雨,好似暮秋时。

有客来无酒,逢人只说诗。

官中闻闭籴,应是细民饥。

意思解释

久雨

作者: 俞桂 〔宋代〕

原文展示:

踰月留京国,春光总不知。
可伤连夜雨,好似暮秋时。
有客来无酒,逢人只说诗。
官中闻闭籴,应是细民饥。

白话文翻译:

在京城久留已超过一个月,春天的阳光却完全不知我。
连续的夜雨令人心伤,仿佛已是深秋时节。
有客人来访却没有酒款待,见到人只好吟诵诗歌。
听说官府已经停止收购粮食,想必百姓都饿得很。

注释:

  • 踰月:超过一个月。
  • 留京国:留在京城。
  • 春光:春天的阳光。
  • 可伤:令人伤感。
  • 连夜雨:连续几夜的雨。
  • 暮秋:深秋,指天气阴冷。
  • 有客来无酒:有客人来访,但没有酒款待。
  • 逢人只说诗:见到人只好谈论诗歌。
  • 官中闻闭籴:听说官府停止收购粮食。
  • 细民饥:百姓饥饿。

典故解析:

本诗未直接引用典故,但表达了诗人对天气和社会民生的深切关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艰难。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俞桂是宋代的一位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而著称。其诗作常常流露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春季,诗人因连绵的雨水而感到忧伤,反映了当时民生困苦、社会动荡的现实,表达了对百姓生活的关心和对时局的无奈。

诗歌鉴赏:

《久雨》是一首充满忧伤情感的诗,作者通过描写春天的气候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对人事变化的感慨。诗的开头以“踰月留京国”引入,暗示诗人因某种原因留在京城,心中却充满了对春光的渴望与无奈。连绵的夜雨让人感到寒冷和忧伤,仿佛已是暮秋,诗人对自然的细腻感受与内心的孤寂交织在一起。

接着,诗人提到“有客来无酒”,显示出他虽有朋友来访,却因缺乏酒水而无法款待,折射出社会的窘迫与个人的无奈。最后一句提到“官中闻闭籴”,更进一步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困境,粮食收购的停止意味着百姓的饥饿与无奈,诗人以个人的感受反映了社会的苦难。

整首诗以春天的美好与现实的苦痛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与对社会的关注,给人以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踰月留京国:诗人已在京城久留,暗示一种被困或无法离开的状态。
  • 春光总不知:春天的美好似乎与诗人无关,表现出他的孤独感。
  • 可伤连夜雨:连绵的雨水让人心痛,营造出一种忧郁的氛围。
  • 好似暮秋时:将春季与秋季对比,突显了时节的错位与心情的沉重。
  • 有客来无酒:虽有友人来访,缺乏酒水显得冷清,反映了社会的困境。
  • 逢人只说诗:与人交谈时只能吟诵诗篇,显示出对生活的无奈与逃避。
  • 官中闻闭籴:提到官府的行为,暗示社会动荡和民生困苦。
  • 应是细民饥:推测百姓因缺乏粮食而饥饿,表现了诗人对民生的关心。

修辞手法:

  • 对比:春光与雨夜的对比,展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 拟人:春光“不知”诗人,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色彩。
  • 象征:雨水象征着忧伤与困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艰难。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渴望与对现实的失望,反映了个人的孤独与社会的苦难,展现了诗人对民生的深切关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光:象征希望与美好。
  • 连夜雨:象征忧伤与困境。
  • :象征朋友的热情与生活的欢乐。
  • :象征文化与精神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春光”指的是什么?

    • A. 春天的阳光
    • B. 春天的花朵
    • C. 春天的雨水
    • D. 春天的气温
  2.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什么的关注?

    • A. 自然风光
    • B. 个人情感
    • C. 民生困苦
    • D. 友谊
  3. 诗中的“官中闻闭籴”所指的是什么?

    • A. 官府停止收购粮食
    • B. 官府的政策改变
    • C. 官府的粮食短缺
    • D. 官府的贪污腐败

答案:

  1. A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赤壁赋》
  • 李清照《如梦令》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俞桂的《久雨》更注重社会现实的反映,而李清照则更多地表现个人情感与生活的细腻。两者都反映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表现手法和主题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俞桂生平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