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客里匆匆二月春,
梅花开后柳争新。
西湖不待清明到,
早有寻芳拾翠人。
白话文翻译:
在客舍匆匆的二月春天,
梅花盛开后,柳树纷纷争相发新芽。
西湖不必等到清明节,
早已有游人前来寻花拾翠。
注释:
字词注释:
- 匆匆:形容急促,匆忙的样子。
- 二月春:指农历二月份的春天。
- 梅花:春天开花的植物,象征着坚韧与高洁。
- 柳争新:形容柳树在春天发芽,象征着生机勃勃。
- 西湖:著名的风景名胜,位于浙江杭州。
- 寻芳拾翠:指游人寻觅花草树木的美景。
典故解析:
- 梅花:自古以来梅花被视为高洁的象征,常常出现在诗歌中,代表着坚韧和不屈的精神。
- 西湖: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历史著称,是文人墨客所向往的游览胜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俞桂,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为人所知,主要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生活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早春》写于春天,正值梅花盛开之时,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与对生命的赞美。
诗歌鉴赏:
《早春》是一首描绘春日景象的诗,开篇以“客里匆匆二月春”引入,瞬间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急促而美好的春天场景。诗人身处异乡,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唤起了对春的向往和思考。第二句“梅花开后柳争新”通过梅花与柳树的对比,展示了春天的蓬勃生机,梅花的傲然与柳树的柔美相辅相成,形成一种和谐的自然景象。
第三句“西湖不待清明到”传达出西湖的美丽是随时可见的,不必等到清明节才能欣赏。此句不仅丰富了景象,也暗示了春天的来临是早于预期的,令人感受到春天的活力与希望。最后一句“早有寻芳拾翠人”呼应了前文,描绘了游人们在春日中游玩的场景,仿佛在告诉我们,春天的美好已经吸引了无数人前来欣赏。
整首诗清新自然,既有对春天的赞美,也有对生活的感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和深厚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客里匆匆二月春”:在异乡的匆忙中感受到春天的到来。
- “梅花开后柳争新”:梅花盛开后,柳树也开始发新芽,象征春天的生机。
- “西湖不待清明到”:西湖的美丽景色无需等到清明节才能享受。
- “早有寻芳拾翠人”:春天的游人已经提前来到,享受花草树木的美好。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梅花开后柳争新”中梅花与柳树形成对比。
- 拟人:将柳树“争新”拟人化,生动形象。
- 象征:梅花和柳树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生命的复苏。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春天的自然景象,表达了对生命的赞美和对春天的期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花:象征坚韧、高洁,代表春天的来临。
- 柳:象征柔美、生命力,展现春天的生机勃勃。
- 西湖:象征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情怀。
- 寻芳拾翠:象征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梅花”象征什么? A. 美丽
B. 坚韧与高洁
C. 快乐
答案: B -
“西湖不待清明到”是什么意思? A. 西湖在清明之前就开花了
B. 西湖的美丽无需等到清明节
C. 西湖在清明节时不美丽
答案: B -
诗人在哪里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A. 在家
B. 在客里
C. 在山上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李白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同样描绘春天的景色,但更侧重于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与祝福。
- 杜甫的《春望》:描绘春天的景象中,夹杂了对国家动乱的忧虑,情感基调更为沉重。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
- 相关研究论文及著作,探讨宋代诗人的生平与创作风格。